忆母亲
贺福开(静轩)
夏初时节雨霏霏,往事如烟夜梦稀。
每忆庭闱聆懿训,常怜舍榻补儿衣。
萱凋辞世哀心碎,橘捧荒茔老泪飞。
生死茫茫十三载,泉台何处报春晖。
【注】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萱,萱堂,喻母亲。 橘捧,即捧橘之倒装。“捧橘”借用三国时陆续六岁“怀枳趋庭”,孝敬母亲的故事。
周碧云浅析:
这首诗作者用回忆的形式写母亲的事迹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首联写初夏雨绵绵,思念也绵绵,依稀梦见母亲的生前种种事迹。中二联虚实结合,一叙事一抒情,灵动有序。承联选取两件生活中的小事,一是听取母亲教训,一是看母亲缝补衣服,用"每忆"和"常怜”连接,表示次数之多,母亲对子女的严格以及关爱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平凡中而显母爱的伟大。颈联抒情,用典无痕。母亲离去是痛心的,作者每年去坟前祭祀哭泣。大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尾联写了母亲辞世十三年,何处报母恩?留人想象。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若父还在,那就把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转移给父亲,待他好些。整首诗选材不错,情感哀伤,催人泪下,应了苏轼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引人深思。也劝时人欲孝应趁早,宁可生前温碗粥给父母,别等死后徒留感叹。
另外提点意见,颈联"萱凋辞世哀心碎,橘捧荒茔老泪飞”,此句前分句主语是母亲,后分句是作者自己,主语不统一,造成脉络不顺畅。"萱凋辞世”对“橘捧荒茔”词性不同,对仗不工。这句理顺,就是一首不错的律诗。

母亲
壶翁(王牛武)
曾记蹒行瘦小身,劬劳反哺用情真。
为儿纳就千层底,助我清除万里尘。
不向安闲求世故,每逢愁苦长精神。
谆谆教诲开鸿志,她是心中第一人。
乘风赏析:这首七律作者用流畅的文笔,以真情实感抒发母爱。首句以对母亲的回忆展开,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母爱,引以朴素的感情传递作者“长精神”,“开鸿志”。最后以“心中第一人”完美作结。
第二句的反哺改怀哺更能表达母爱哺育真情。
诗中用韵娴熟,对仗工整,起承转合得当,句式灵动,结构2212,2221错落有致。好诗,为作者点赞。

母亲节与慈母视频有怀
谌林峰(聆楓)
千里儿行羁泊路,万般思念寄高堂。
隔屏遥见慈亲语,游子感时忘别伤。
青出于蓝简评:李商隐说,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白说,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母爱是人间最真的爱。本诗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全诗格律工整。第一,三句句叙事,二四句陈情。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隔屏相见时的感受,情真意切。第三转句中“见”和“语”视听感觉不一致。听语,见面较为合理,改为“隔屏遥望家慈面”可?本诗还可以营造点意境,写实偏多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