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门祭
这里曾哺育过的一代孩子会生生息息连绵祚长

作者 | 铁二代 孙远平
朗读 | 铁三代 孙 曦
三天门得名究竟源自道教还是佛教不得而知。它得名更可能是在太平天国时,此地是天国旗下三省中杭、赣、徽州通往天京陆路的必经地,因而设置门卡屯兵驻守,故名三天门沿袭至今。
五十年前父辈率部南出国门援越抗美,我们数千随军家属孩童们从祖国各地先后汇集三天门大院。在这所建于国初具有中苏合璧建筑风格的庞大军营里安家留守,居住了八年。因此三天门大院成了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也仿佛成了心中家的图腾。在这里我度过了五年亦梦幻亦平实的少年时光,直至从这参军离开它。它承载着我对已逝少年期的太多记忆,如今远离它却常让我魂回梦牵。忘却它我少年期的记忆只有残破断裂。
一九九二年我们夫妻少时同学携子曾到三天门大院重游,这时距我们夫妻离开此地后已二十三年了。那时我们在院中各处徜徉,看到的还是一座依稀原样的军营。虽有些肮脏、破败,但仍有许多铁路人在此居住。随后多次驾车途经它 ,却都是飞驰而过。近几年来时不时听当地同学传说,原三天门大院已被宁杭高铁线从中分割开……。此次“相约湖州,五十年同学会"专项安排回三天门大院参观,我心中忐忑,不知如今的它状况如何。登上绿色双层大轿车一路起伏疾行如同画中漂游,两旁风景尽显江南水乡的旖旎富饶。此情此景,仿佛更胜多年前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工作学习时的城乡市镇游览观光。
“到地了”,同学招呼大家下车。啊!我站在原大门遗址望去,商店、书店、水果店、修鞋铺、肉铺的房子没了!有着枪标军徽的大礼堂没了!桃园、栗林、花苑没了!车库、炮棚、马厩没了!方长泳池、圆弧鱼沼、母校校园没了! 合家乐陶陶的居舍也没了!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记忆中这里过去的家,如今全部物化消失,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基建毁拆有碍的原建筑理所应当,可一个四平方公里大院全毁灭,真让人心惊、心痛、心凉!

顺着长满杂草的小径蹒跚而行,极目周围一切,寻找与儿时的联系。仿佛时空玄幻错位,所能见到的景物全变了。院中那座本觉十分宽阔高大的石桥,此时显得那么窄短低矮。桥下没有了潺潺山溪,只有浅沟乱石树草。儿时我们曾在水中摸蟹捕鱼,沐浴浣衣,如今随着山风送来一阵阵凄凉。
身旁几株古樟老松在风中晃动针叶,仿佛在轻声叙说昔日顽皮的我们在果林中上蹿下跳,左躲右闪摘桃撸栗。如今所有果林在刀劈斧砍下灰飞烟灭,空余片片荒土。
远处一堵半壁残垣兀立,仿佛等待旧主人的最后送别。我与几位曾是邻居的同学找到家的旧址,原来花木锦簇的连体别墅,如今成了一个不大的黄土碎石堆。 刹那间,老人的音容笑貌和儿时欢歌啼闹的情景在此凝固。

抬头眺望云雾涳濛的弁山,仿佛见证着人与物的沧桑变迁。在那峥嵘岁月,我们暂时失学期间。曾在军官的组织激励下勇攀峰顶,首次见到烟波浩渺的太湖上点点白帆黑樯。同学少年面对湖山放飞理想。如今山水仍青,人却近老。目睹山脚一桥飞架大院南北,桥上车飞桥下院毁的场景。情何以堪,令我一时难以自我!
作为铁道兵子弟,我仿佛感到宿命。前辈们置办的基业,如今却没能坚持守住。究竟为了什么?是最佳捷径的设计, 是权绩追求的凸显,是地方利益的保护,是维护大局的奉献,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三天门大院无论如何消失了,就如原三天门寺观门堡消失一样。它从营建到毁拆的六十年历程,仿佛在揭示“生即是灭,灭即是生"的真谛,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物质不灭只不过粉碎而已,诚愿它的消失能价值升华,更好为社会和芸芸众生服务。对三天门大院的深沉依念终归私人感情,如今企盼感情转变物质已是无望。我们既非国士将相,又非巨资豪富。光复旧物,有心无力也大可不必!唯有将它永存心田。我想我们这代三天门人共同镌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三师留守处故址"一碑立于三天门。这里曾是我们共同的家;这里曾有过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家;这里曾哺育过的一代孩子会生生息息连绵祚长。永远的三天门!

作者孙远平,1954年12月出生 ,1969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原民航华北空管局党委副书记 。

诵者孙曦,女,1988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在民航华北空管局工作,播音主持经历10年,文化部少儿播音主持等级考试教师,曾为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省农交会等大型活动、纪录片配音。
槛外人 2023-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