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里的故事一一往事(一)
一一高大林
历史对国家而言是重要的,对地方和部门来说也是重要的,称为“志”即史志;一个人的经历谈不上史,也称不了“志,”只能说是“往事……”伟人或名人可称其为“传记。”我从记事起在我心中有数不清的很多往事……随着年龄增长往事随断随续,有时理不清,剪不断…何对?何错就众说纷纭了,只有让历史和时间来裁定。历史在民间,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成了故事。个人的“往事只是微微一瞬。但是,记得,有名人说过“往事并不如烟……”
一、童年的记忆
我的祖籍,在河北省乐亭县与昌黎县比邻处。母亲是乐亭人距革命先驱李大钊前辈家15里。我祖母也姓李,是否有亲缘关系,没有考证……父亲家现属昌黎县姜各庄现归属秦皇岛市管辖。曾祖高维奇在晚清、民国時期属“乐亭帮”里的人往返于“关里、关外”生意场。祖父高秉章(有文化)属于“自食其力的小买卖人。故于1962年。(当時按老习俗发丧雇了乐队……)”我的叔父高锡纯,是跟随我大伯高印泽(古董商)到吉林省大赍城“住地方”(即是到买卖家学徒)后于1946年参加革命。见吉林日报东北風《松江嫩水老奤人生一一记我的叔父闯关东》一文。我是随爷爷奶奶、父母于1958年从“关内来到关外”吉林省大赍城,现大安市。按关里家习俗,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要投靠老儿子我叔父。奶奶用当時的“八百元买了一座半四合院住宅。”从此,我就在这个小院里,在爷爷奶奶、叔父、婶母,父亲母亲的关怀下,长大了……
我在儿時,在这个大家庭里,最宠我的是奶奶、爷爷。记得爷爷奶奶住在东厢房,我的起居都是爷爷奶奶管理……爷爷去世后奶奶看管我不许出大门,按时午睡有奖励,必须在院子里玩…后来,奶奶搬到叔父家去住,我失宠了……母亲再爱我,也不敢抵挡父亲教法……。但是,爷爷奶奶教我看书认字的好习贯确延续了我的一生。

父亲没有读过书,据叔父说“当時家里条件,只能供一个人读书。父亲让叔父读书…”父亲是一个劳动者,勤奋者。但很聪明,一家十几口人,都靠父亲劳动创造财富生活。父亲是一个有手艺勤奋的大钜匠,靠做木匠活来养活全家人。节假日父亲也不休息,挖野菜养猪,打柴禾。当時很是艰难,日子过的在小胡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父亲对我的教育方法就“棍棒”,有時打的我不敢回家,就跑到叔父家,一呆就是好长時间。叔父和婶母膝下无男孩,对我宠爱。婶母给妹妹们煮鸡蛋时有我一份。叔父总是拉着我的手,教导我“人如小树,修枝剪杈……”一日叔父把家传字帖《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柳公权字帖》拿出来,教我练习写大字。大姐的公公翟秉伦老先生,是个老学究。嘱我:“这是一个慢功夫……”常常教导我要”持持以恒“,老先生音容笑貌记忆犹在。说起书法还有一位亲缘的大哥赵运钟,他是我婶母的侄子。他从小就爱好书法楷书功底丰厚;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又有缘拜黄龙府人趙魁三老师学习书法;2000年代后,市里成立了老干部大学。工作之余我就去上课,受教于郑均玲老师教导;近年常受文化馆原馆长李锡铭“化龙点晴”草书上得到过中国书法家邢瑞祥老先生点教;大安小城文化分围浓厚。文人墨客超群,底蕴丰实。幼儿時,学校的美术老师,经常布置用“方格网法”画毛主度像,我画后再用“钜沫子染色涂撒…”因我画的不像不敢上交。除了临大字,每到过年临近,我买来五彩纸,把上年剩下的“挂帖”拿出来垫上纸壳辅放好五彩纸放在木板方凳上,用刻刀精心刻好后再到大十字街“糖果业”门前摆地滩卖了,把卖“挂帖钱”用來买鞭炮。小时候,我平時很会攒钱,过年也会花钱,那种感觉很爽啊!在我们的小胡里玩的很开心。

记得,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小城里新华书店。那时的书店是封闭的,我一呆就是一小天,为买一本心爱的小人书“拣破烂攒钱…”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我的“东西”不许别人动……我的个性也很特……。
在我家的前院有一户邻居是“关里家同乡蒋家,”蒋家和奶奶处的非常好,小时候奶奶常领我去蒋家串门。我称其蒋家叫大爷、(大爷在粮库上班担任会计,胸前常挂两支纲笔。为人干净、利索……大奶为人洁净、慈祥……)我称其她家儿女为“大伯、老姑、老叔”特别是老叔,多才、多艺,我常常在傍晚时依畏在他家栅栏前,听他拉二胡、吹笛子……后来,老叔靠自己“聪明才智”90年代初在小城里当上“县官,”说实在的这也是小城里的奇迹……可以说,我小时候长大的“小胡同”,也是很有灵气的地方。出了一个“七品官”这在小城里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啊……后来,我就把这个小胡同叫“七品巷”。七品巷不仅出了“七品官”还出了县里很多“人物”。如:统计局长、大安罐头厂副厂长、大赍镇书记、大安港建设办主任、生产队政治队长、队长、会计、警察、著名优秀教师、经理、武装部参谋、工匠、工人、农民、科研人员、80年代吉林省著名学者魏治明等各行业的都在这小胡里居住。后来我也算一个小人物,即: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肩担26个乡(镇)15个场(站)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实施。也是干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啊!”人称我为:“第二建设局长、没戴乌纱的县官、没挂衔的组织部长”(言下另述)我一直在这小胡同里长大……
八岁上学赶上那场“史无前列运动”老师不能正常教学……用五六年级的学生给我们上课。记得,当時我们班来了一个说话哑噪子男生,给我们当老师上课,同学们起哄撵他……若干年后,这个“老师”蹬着“捯骑驴”在大街上喊我的名字,我听到后心里就堵的痛,一低头就过去了…“复课闹革命后,学校又按排”工友(原学校烧水的”说话有“口吃毛病”教我们数学…

如果说,小学时光,记忆最深的是我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叫付召,教学得法,记忆难忘。对我赏爱有佳,也许,看我浓眉大眼日后有望吧。有一天,统计学生“家庭成分”问我家是什么成份?那時孩童懂事晚,理解能力差。我就顺口说出“小资产”,老师问我“别人家都是“贫农”你家怎么是“小资产“呢?我说:“我家是爷爷奶奶买的房子住;别人家都是租房子住……”老师说:“怎么可能呢?你回家问问清楚再说……”后来才知道当時是“成份论啊!”是为了保护我才和我瞪眼睛…还有一次上课前检查作业,我书本让我𢶣纸牌了……老师问我作业呢?我说“没有本子没写……”老师问:“本子呢?”“没钱买本”,付老师从兜里掏出5分钱,让我去买本,把作业补上,交给老师。寒假快到了,老师让我领她去“家访”。我高兴的一大早就来到学校等候,那時老师家就在我们小学小院教导处隔壁。老师和他爱人正吃早餐。副食是一盘河虾,我记得她们吃虾時,先把虾头长枪摘下再吃……就这样一个一个相敬如宾摘着,而不象我一口吞下……饭后,我在前面领路,老师走访了我知道的男女同学家……返回的路上,老师看到了我家附近,就让我先回家了。这几件小事,让我记忆一生。付老师是我小学启蒙教师中,最敬爱的优秀老师……在那段岁月里,大部时间都在“支工、支农、学校组织积肥、和“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中度过了。
二、少年壮志不言愁
少年時光,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我的少年命运和我生长的那个時代相连。
到了中学,在我当地有一批著名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有的直接教过我,有的代教过,至今难忘。语文老师张枫林、翟守仁、林乃顺、数学老师于泳水、万殿义、陈是非(物理)宋翰波(详情后述);政治老师陈连生(已故)。郭文培、杨敬铭(补习老师)虽然多年已过,但是,记忆犹新……
中国有句俗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的成长像树一样,如果身边有更多的青松翠柏影响着你。你即使不是青松,也会长高、长成有用之材。这里值得一述的是,我的堂三姐夫许洪范。说起许洪范,虽然是中国90年代一万个教授以内行业有名者,但无更多人知晓。若说原兰洲军区布衣将军王国生,全国人民基本上都知晓,因其担当大任……许教授和王将军是同乡,都是大安市烧锅镇乡人。当然将军第一,许洪范可数第二了。许教援从小就喜爱数学,天资聪慧,虽出身寒门,却是“草龙中的典范……”当年和我三姐为同窗,在大安“安广师范读书”我三姐从小学、中学、师范一直都是班干部,也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者。当時的许教授虽然寒门,但品貌端正、身高180,一看就知是“人间之鹰”。我三姐师范毕业后随同许教授反乡,在烧锅镇乡共同从事教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三姐决定支持三姐夫考大学深造。许,一考即中头榜!成为当年吉林省高考数学状员。入吉大数学系后深读北大……这期间,三姐在市里中学教学。每月工资供三姐夫读书。吉大毕业后,为了三姐,我三姐夫返乡到白城师范教学多年,后任数学系主任。后被河南南阳理工大学高薪聘请举家南迁任职数教主任。到任后,勇于教改“因地制宜、因生施教。在此期间结合教学编制了“许氏南阳数学教法”有著论多部”成绩斐言。
许洪范教授从事教学教法几十载,“为人师表,为事业难为老母送终……舍下儿女之情,言不尽述”任凭一表人才,升官发财,机遇多多。据说当年吉林省委书记王淮相,派人到吉大为外女选婿已被看中…许教授为了我三姐,心有禅意,良心锁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许教授常常赞美我三姐,为许家贡献多多,培养小姑子、小叔子学业有成,使许氏家族盛世。
我与许教授可算“神交”,无论其到那,从小到今,都行影相随。三姐、三姐夫对我人生可说榜样力量无比,关怀备至,此不细述。

三、青春奋斗,永不悔。
因我叔父当时是县“蔬菜办公室主任”我就在县里们近郊乡大赍乡下乡……
十七岁的我,因修水利工程“战斗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团”团指挥(副县长周万春)亲自签字审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光荣啊!
我们营长林学富、教导员汪军、连长牛林成,至今都是我“火红年代里的记忆。”
其实,人生是奋斗也是机遇……十八岁是美好的也是奋进的。从小我就爱看枪战片电影。当時著名电影、样板戏、小人书、小说……都看一遍,有的反复看。还组织小朋友模仿……
当兵是当时每个最优秀青年的理想愿望。
我是优秀者之一,76年春天是难忘的,当時的大赍乡武装部长赵国生是我同桌同学的父亲。又赶上遇到我的老连长、老班长接兵……我们一路绿灯,踏着春雪直达哈尔滨…感恩戎装四载和连排首长老班长和我的战友们培育之恩,言下不细,另有细述……
月岁悠悠,从下乡、当兵、复员、工作、结婚、生子…看似很慢长,实际就几十年。
因我有四年戎装,熔炉缎炼和复员后的“废寝忘食地大补习”因为有了“亡羊补牢”,才有了1983年能上吉林省第一批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类财政专业读书。在电大读书的岁月是难忘的。
最难忘的是大安电大创办人,我们的王治安老师。(人称王电大)在没校舍、没教室、没师资的条件下,王老师一个人跑上跑下,聘师资、借教室、不管是酷暑严寒,風吹雨淋,不顾道路泥泞,每周都坐火车往返十几小時,到省城取送录像带,保证学员教学顺利进行。没有王老师的艰辛就没有大安电大的后来。电大初期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大安培养出经济类人才118人(第一批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城里的各行各业缺少人才。在“青黄不接”的岁月里,在大安,在全国各地有一批朝气蓬勃年青人,记得当时有一首歌:《年轻的朋友來相会》真实的写出了一代人的面貌与情感。
十几年前,当王老师八十诞辰時,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各个工作岗位赶来大安。为恭贺王治安老师八十大寿而欢聚一堂!这真是“桃李芬芳一杯酒,师生夜雨十年燈”啊!在此,预祝我们人生难忘的恩师王治老师100岁华诞!我们师生再相聚…
虽说我们已经不是当年,但“胡杨精神永不老……”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脚印,不管是艰难与顺畅都是你自己的印迹……
我在1983年就考取了会计员职称,顺利的进入了“国家机关干部队伍行列,即公务员。1986年我又完成第一批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学业。同时,本着干什学什么,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小县城里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成为佼佼者。最后又以优异地成绩完成了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科涵授“优秀毕业生”的学业。学习使我自信和奋进,勇于担当。
四、担当大仼,千辛万苦,献智慧。
上世纪1985年初我从局财务转岗,从事村镇建设事业。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南方无锡等地考查:“提出了建设小城镇”费老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建设小城镇。
我做为基层工作者,参加了在当时的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召开的《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座谈会》。会议,由吉林省建设厅主管副厅长(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和村镇建设处长靳树鹏(已故、东北师大哲学院毕业、作家、原陈独秀研究会理事)主持。这次会议确定了吉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有“三岔河镇、四平市公主岭镇、范家屯镇、大安县安广镇等吉林有历史地位大镇为试点镇。从此拉开了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帷幕……
安广镇地处大安中心区域是历史上的县城镇。公、铁交通便利,主要承担一定区域经济贸易、有一定工业、加工业基础。当时人口有2、3万,外加每日流动人口3、4万人左右,当時小镇兴隆……是当時全国五百小城镇试点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勇敢的将“市场”挂出“超级市场”的招牌。(后改“批发市场)”
记得,小镇,城建科长叫姜三,外号人称“姜三须子”老伴双目失明生活很是艰难……因为他当時所处地位就是跑上跑下为小镇建设而努力的角色,办公室里看不到他的身影,得到下面找他……雨天穿雨鞋、佩雨衣,在街上能找到他。晴天在工地组织测量修路……记得有一年,他家孩子办喜事我听到消息后,我和科里同志一起到场祝贺,他很是高兴…姜三须工作肯干,人很精明,善于组织协调。听说他当時有一门好亲属是某军区副司令,可是他不借光辉凭自力……

小镇里,还有一位我熟悉的能干,聪明的副镇长叫吴文秀,时龄天命有余。有一年,我们俩约好从安广出发去省厅汇报全国500小城镇试点情况。我到安广己近中午,镇里下班无人,经过寻访我找到他家。进入厅堂,举目一望,四致还算宽敝。吴镇长正盘腿坐炕吃饭呢!看到我进屋很高兴,邀我一起吃饭。我一看伙食虽简单,但很有特色。皎黄的大饼子炖小鱼,进屋我就闻到了鱼香……我饥肠叫叫,也没客气,盘腿上炕,举杯对饮。他家小鱼炖的特有風味,鱼炖的火候干干吧吧,吃起不用吐刺,甚是可囗,几十年已过去鱼香忧存……说起来,我和吴还是同兵种(防化兵)虽是忘年战友他任过连长我任过班长也是可亲可近。只是若干年后,我转岗了,断了联系。一次我在院里开会后,走路時遇到吴镇的战友原市政协主席钟吉祥,打听吴镇情况,才知吴镇不幸故去…英年早逝,小镇建设试点昔年有“吴一叶”,深感痛惜!
说起小城镇建设,上上下下均有故事。
上世初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前辈到南方考察,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建没小城镇”,只是怎么建设小城镇没有明确。八十年代初的,南方人口密度,也是大于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少;这也是形成了现在城乡相联主要原因。从古至今“节点和资源城市的发展要快于、大于其它城市”。古代城市发展也大都兴起于“沿江沿河交通资源丰富的流域……”
我经过多年工作实践与理论分析我根据国家八十年代初,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四字方针现在还依晰记得,即“全面规划、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为此,我对大安市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分区域、多类型、有重点、讲特色。”建设与试点的具体方法。
又提出了“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城乡一体”(注:不是指高楼大厦一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相结合发展思路,被省相关部门推广。有力的促进北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时间飘移,往事依稀,岁月更迭。
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我所经历的80年90年代初。吉林省的村镇建设业务主管部门是精干的、(当時有东师环境科院毕业女高材生)也是精心的,有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有从事规划编制,经验丰富的副处长等。他们可称为真正敬业、廉洁、自律的好领导……
可称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典范。记得,已故靳树鹏老处长和我说过:“吉林省是全国第一个通过人大,对《吉林省乡村建没管理条例》立法省。在当时吉林省受到国家建没部长周干峙、村镇建设司长郑坤生的赏识和肯定。”靳老也和我说:“咱们这嘎嗒的农村东部好一些,西部居住环境都是干打垒、纸糊窗、柴门土盖、犁耙墙……”我说,是的,眼下农村和城市差别很大…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农民有了土地后,就是想有一座好房子、然后娶妻子、生儿子……即:“一地三子”。靳老说“想办法让农民安居乐业,环境好起来…”
一项事业需要下一帆功夫。
这一年,吉林省从村镇规划龙头作用抓起,上上下下,开展了“农房设计和村镇规划编制竞赛活动”。
1990年我主持参与编制的《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没规划》被东北三省专家评比二等奖。在白城地区行暑选拔赛中我市这个规划,在当时十一个市县中获得了第一名。记得,白城行暑建委,是聘请省规划院做专家评委。会后我们根据评委意见做了“两家子镇总体规划”修改,为参加省赛做了进一步准备。
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规划编制竞赛于1990年8月开赛,当時建设部派员参加,省建设厅聘请东北三省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我主编的“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被专家评为二等奖”。这在当時吉林省规划界引起轰动……
这次,村镇规划评比,是公平严肃的评比活动,历時一周。说实在的,规划虽然是我反来复去思维设计又参与编制绘制;说明书也是亲自主笔。面对评比大厅里这些“不速之客”我在介绍時还是有些紧张……没有在白城评比時讲的流利圆满,肯定扣分了。等我下來后和当時曲副处长说“我紧张了,丟项了。”曲处说“你要不紧张就麻烦了,省规划院的饭碗就砸了……”记得,在这次吉林省村镇规划竞赛总结会上,主管厅长当场就把省规划设院给批评了,在会上说:“省规划院洋的没有干过土的……”这是一个敢于肯定和否定专业型省厅领导。过了很久,我听说省院杨院长(回族)就到长春市规划局任局长从事管理职务。是否与竞赛有关不得而知……当時曲处让我填报获奖设计人员名单時,我问“曲处怎么填?”曲处说:“你说了算!”我说:“多填点!”就这样,除了我和领导是行政编没有用上,参加没参加同志都借了光辉,成为高级职称评定中主要依据。我自己却从此,开始走进了“木秀于林的道路……”。回想当年规划竞赛火热场面,历历在目。更主要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城镇性质,定性准确,功能分区明确,时至今日和今后还能指导建设和发展。
其实,当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多次到省院找扬院长学习……记得,专家赵老师给我们设计组,做了无私的编制技术指导……使我们在“画龙点晴”中立刻增长了才干!各位老师和我一样在那个年代可称都是“无私无欲”的典范……
二00四年,大安市建设局执政领导,主持了《大安市总体规划和建没规划》修编,召开了论证座谈会。那時我负责大安市嫩江度假村(嫩江湾)旅游创业工作。会上,我从发展原生态旅游产业角度谈了一些个人建议和想法,得到了与会同仁举赞。过后不久,我正在长春休假,局里领导打来电话说:“你到省规划院,黄院长请你去讲课……”于是,我尊属来到了省院,黄院长将他们“大安市总体规划修编组全体成员集体集合。请我在大安现状图上讲解:市域体系、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等详细设想一一介绍分析讲解整整一个上午。”从院长到编制组同行们,不解渴,又请“高老师”写成书面材料,我只好答应。中午,我在院长陪同下在省规院吃了便餐。第二日,因我没有创作执笔的地方,恰巧遇到长春党校于教授,她借给我长春市图书馆,图书证。我扶案一整天,完成了“应差”尔后我又到打印社,自掏腰包打印数份,无偿奉献给省规院。为了回忆所述的真实性,现将二00四年八月八日,当年我独立撰写
《大安市总体规划建议材料》如实附录如下:
《关于大安市总体规的几点建议》
一一 高秀林
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根据大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安市总体规划座谈会》会议精神,本人认为省规划设计院三院编制的大安市总体规划大纲。该大纲体系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特别是县域总体规划性质,定性比较准确。符合大安市现有资源条和本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城市的实际。按照该院之邀,现对大安市总体规划大纲部分项目,提出一些个人粗浅思路。仅供你院在编制规划大纲時参考。
一、“关于该院规划大纲中、把大安市建设成白城地区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
本人认为应该确定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其理由和依据如下:
(一)大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决定了大安市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
風光秀丽的大安港距大安市区4公里,国家AA级景区嫩江度假村(现嫩江湾)距大安市区3.5公里;月亮湖水库和汉书文化遗址距大安市区37公里。恒源水乡距大安市区6公里,五间房水岛乐园距大安区75公里,国家级东沟湿地狩猎区、牛心套堡苇场、姜家甸草原距大安市区120公里。
(二)大安市周边共有旅游资源决定了大安市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
国家自然保护区莫莫格距大安市区以北67公里;乾安县达布苏泥林距大安市区以西65公里;世界自然保护区向海距大安市以西145公里;松原市查干湖旅游区距大安市区以南60公里;辽金古城遗址——塔虎城距大安市区以南12公里;大庆市距大安市区以东60公里、距辽金古寺衍福寺20公里。
(三)大安市的区域位置和四通八达交通优势决定了,大安市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
大安市有通让铁路、长白铁路交汇通过;图乌高速公路通过市区,水路可上航齐齐哈尔、下航哈尔滨。地理区域位置十分突出,是白城市的南大门,是吉林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中心区,是两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三市:白城市、松原市、大庆市交汇区。
综上,根据大安生态旅游资源情况和大安市所处的区域位置、交通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安市必将发展为吉林省西部生态旅游服务基地中心。
二、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条件,把东沟湿地狩猎区、牛心套堡苇场、世界闻名的姜家甸草原、新平安镇、古城乡等土村旧貌遗址。规划成世界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外沿生态、生物自然保护区。
(一)向海保护区、东沟狩猎区、牛心套堡、姜家甸草原、莲花泡、月亮湖、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同属于西伯力亚、贝加尔湖、侯鸟回归线。因此,在姜家甸、牛心套堡、东沟狩猎区建立向海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东沟湿地生态、生物自然保护外沿发展区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三区,占地面积260平方公里,有水库两座,水面2万余公顷。现有春季可见鸟类34种,夏季可见鸟类24种;秋季可见鸟类33种,其中有22种属侯鸟类,春来,夏去,秋归,冬飞。
(二)充分利用东沟湿地向海外沿保护区的周边环境,建立大岗镇、新平安镇、古城乡土村旧貌文化遗址保护区,为大安旅游资源后续发展留有协调一致的资源基础。
(三)引嫩江水进入古河道,由古河道进入三家子草原,由三家子草原进入姜家甸子和牛心套堡苇场使外沿保护区扩大。
三、嫩江大桥建成后,可能国家要考虑修建大通公路(大庆——通辽),因此,要考虑在大安市榆树乡宋家围子村建立小城镇的规划。
(一)宋家围子属大安市大榆树乡,靠近铁路是两县市交界点。目前集镇发展自然形成一定规模。
(二)建镇后,将现有榆树乡政府迁入宋家围子。
(三)可拉动周边部分乡镇经济发展,弥补大安市西部小城镇空白点,使期布局合理,成为大安市进入乾安达布苏泥林旅游区的中转镇。
四、为使大安市人口发展科学合理,在考虑自然增长率基础上,充分采取机械增长的办法来合理增加人口数量,使人口规划和城市发展相适应。
(一)将联合乡部分村屯划入市区管辖,如:四平山屯等。
(二)将四棵树乡划入市区管辖。
(三)科学合理的控制城市周边村镇建设规划,使其人口向城市合理流动发展。
五、充分利用嫩江水资源,开发古河道引嫩江水入莲花泡,使嫩江水造福于大安。
(一)在嫩江大桥北部,设立拦江橡胶大坝,使嫩江水位增高,进入大安古河道,
(二)利用嫩江水在嫩江大桥北部,修建天然给水厂节约地下水资源。
(三)在嫩江大桥北部设立拦江大坝后,达到嫩江水被充分利用,集发电、给水、养殖、农田灌溉为一体,并形成新的生态旅游资源。
六、控制和建立健全嫩江流域沿岸周边环境建设保护措施,使各项规划和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规划标准》。
七、利用自然标高,建立百年城市排水轴渠,使大安城市建设和发展子孙后代无顾之忧。
(一)城市排水是城市建设发展之源,为使城市排水达到特大暴雨畅通无阻的排水体系标准。
建议在“康平街”建设主排水轴渠,即上口宽6——8m,底宽2——4m,脊助式排水体系。主排方向为“黑鱼泡、即南湖”。
(二)建立三级排水、污水处理体系。
一级建在排水出口,设过滤式清化池三处。
二级污水排放,随着排放量的增加,“黑鱼泡”超载后经二级处理进入通往嫩江排水渠。
三级污水排放,通过嫩江排水渠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排入嫩江。
(三)在铁路西经勘测规划一条次排水轴渠。主要从城市发展长远考虑,解决于家烧锅、厢房孙、大安北区排水问题,主排方向“哈拉宝泡子。”上述建议需要实际现场调查勘测后设计最佳方案。
上述一些设想和构思,目前本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合理的思路结构,只是一些空洞构思。因此,只能作为该院在编制规划大纲時,作为一些思路的“引子。”
一些数据也不是十分准确,只是一些大约数。为此,在使用时谨供参考。此文只是作为个人一些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如有不妥,请更正。
撰编人: 大安市旅游局高秀林
二00四年八月八日

建议呈交后,省规院将我的大部分建议无偿采纳。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已经造福老乡亲。如:大安灌渠、给水、污水处理、嫩江湾生态旅游区……做为一名普通公职人员智慧献了人民是一种渴望。待续
附:1993年白城市建委在洮南现场会我撰写村镇建设经验材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