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秦都文艺》盛典,遇见美女作家张艾,她送我一本她的新作《陌上云烟》。
我过去对诗没有像对小说和散文那样膜拜,但是从创立的《七弦琴》开始,隔几天不去翻看一下诗集就闹心,近读陈晨激情澎湃的诗作,越读越读出门道来。
逐渐的,我也喜欢上诗,不会写没有关系,由欣赏到上瘾。诗有意境,我时常揣摩着,创立在干什么呢?读张艾的书,我一打开,关于故乡关于土地,关于过去的春天关于去世的老娘,我的心一直纠结着。
一个文文弱弱漂漂亮亮的奇女子!我打开电脑,搜索着张艾的作品,一篇《汇通面传奇》扑面而来,原以为她写诗是特长,散文也出手不凡,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我本老陕,一天不吃面感觉心里发慌。我和张艾住一个小区,经常汇通面夜市那里溜达,我就没有张艾这样的水平。
汇通面是咸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吸引四海宾客趋之若鹜,一篇《汇通面传奇》,让张艾成为传奇,她应该和王海兄一样成为咸阳的旅游形象大使,同时,张艾也是咸阳作家群公认的形象代言人。


《汇通面传奇》
这一碗面,汇集南北,通达东西,一个晚上能卖出上万份。这一碗面,不是出自大厨之手,没有过于讲究的烹饪工艺,却是色香诱人,可口解馋。只要你好这一口,保证你吃了想着它,念着它,夜里梦着它。它就是咸阳汇通面。
八百里秦川四季分明,农耕历史悠久,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面食。咸阳的面食花样多,宽窄薄厚,干拌浇汤,样样出彩。汇通面属陕西臊子面,却有荤素臊子干拌。有臊子面的形,有biangbiang面的香。汇通面看似家常,却很注重食材。
汇通面关键看面。要关中高筋面粉,和面要硬,讲究盆光、面光、手光,擀出来才筋道。汇通面宽不过韭菜叶,厚不过饺子皮。在关中农村,擀面的技能是衡量能行婆娘的标准。
一碗面味道香不香取决于臊子。肉臊子用的是猪前腿肉,切成小丁,肥瘦分开。热油,放葱花姜末,肥肉入锅,爆炒出油,加辣子面,翻炒瘦肉,大火炼干水。加白酒、白糖,香醋,醋是咸阳香醋。加老抽、香料、热水,小火炖。此时,香气扑鼻,冲击味蕾,出锅的肉臊子汤汁浓稠,酱色诱人。
素臊子是胡萝卜、土豆丁混炒,口感脆香有营养,别有风味。面汤也讲究,不能稠,不能糊,两锅面,汤正好,入口清香,原汤化原食。
面下锅里,白是白,绿是绿,在热浪中翻滚,恰似莲荷盛开,青鲦卧波。捞一漏勺,不多不少,刚好一碗。荤素臊子由你选,淋上红红的油泼辣子,配上炒好的韭菜,筷子三挑两拌,红、白、绿相间。肉美、辣香、味长,由不得你吞咽口水。
端起碗,挑一筷子热腾腾的汇通面,饥饿的胃里已翻江倒海。面筋道,肉臊子入口即化,就一瓣蒜,满头大汗,吃得痛快,咥得过瘾。这是地道的陕西味呀!
汇通面,就在咸阳汇通十字,以“汇通”为名。它最早没有名字,也不成气候,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了。它源于一个厂,一个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在咸阳西郊建成投产,一时间,原本偏僻的西郊繁华起来。尤其交接班时间,彩虹厂门口人流似水。有一个小伙子发现了商机,他在厂对面生活区门口摆起了鸡汤馄饨摊,没想到生意竟然很好,上下夜班吃饭的人排起长队,有人等不及想出办法提前交钱,随到随吃。交钱的人不断增加,小伙一人忙不过来,便扩大摊子雇人做。其间,有人说馄饨吃了不顶饥,要吃手擀面。如此,汇通面前身诞生。
后来,摊点挪到彩虹厂南边十字口处,有眼光的村民和下岗谋生的职工也加入其中,几家都是夫妻俩推着三轮车,一锅一炉一案板,老汉擀面老婆下面。1996年,十字西南汇通商厦建成。自此,就有了“汇通面”的传说。
那时候,汇通面价格经济实惠,一块五到两块钱,很适合大众消费。人排队,车也排队,就这么口口相传。本地回头吃,周边慕名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摊位也在不断扩展,直至形成了咸阳最有特色的露天夜市,号称“亚洲最大的露天面馆”。
汇通面离我家几百米,我看着它一天一天壮大。九年前,我们村子还没有拆迁时,左邻右舍都租住着汇通面的摊主们。他们晚出早归,寒冬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上半天,一家人忙活买食材、炒臊子、熬鸡汤、和面揉面。下午五点多出摊,忙活到凌晨三四点。食客的每一碗面都是他们辛苦换的,汇通面的美名远扬都是他们的风雨坚持。他们卖出的是面,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2004年,“汇通面”有了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场地专人擀面,摊位上只管下面卖面,减轻了劳动量,留出了发展空间。今年春,政府耗资两千多万全面升级改造。
改造后的汇通夜市,整体仿秦汉风格设计,古色古香。翻新后的大楼光彩明亮,楼顶上“汇通面”三个大字较之前更加醒目。新的移动餐车檐角两边挂着红灯笼,印有“汇通面”字样。门头匾上,个个有名号,咸阳13个县区地名几乎齐全。摊主们衣着从原来的白色换成黑红搭配,男人戴帽,女人包头,简洁帅气。餐桌换成木质,原来盛面的不锈钢盆换成了黑边白底的大瓷碗。
摊主陈师傅说:“改造升级后,环境整齐,干净卫生有档次,面还是以前的面,手艺还是以前的手艺,价格还是以前的价格,生意更红火了。”
听着秦腔,吃着面食长大的咸阳人,骨血里有着面的韧劲,不屈不挠中缠绵着丝丝缕缕的秦人情怀。他们出门在外,常常胃亏面,不谈归期只谈面,被那柔韧的面条牵出绵绵思情。乡愁,就是那一碗汇通面。
春花秋果,清风白雪。每每晚归,便要多看几眼那一片市井烟火之象。有时,身处其外,长久注视,透过那喧嚣和火热仿佛看得见生活的本真。那夏夜的闲散,冬夜的温暖;白领的精干,农民工的朴实;外地的豪车,本地的出租车……都因一碗面汇集在秦都这块古老又年轻的热土上。
时光的隧道里,每一程都有新的靓点。二十多年过去了,渭河两岸从荒草滩变成了咸阳秀美的“南大门”。村子从低矮的、阴晴不见阳光的民房改建成宽敞亮堂的高楼。一碗面也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从最初的一个人一个摊点发展到咸阳的面食品牌。这是关中人踏实坚韧、勤劳创新品质的体现,也是秦人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彰显。
如今,汇通面已不单纯是充饥了,它是咸阳人的一种情结,一种乡愁,是大秦饮食文化一种特别内涵。它不仅是咸阳一张亮闪闪的饮食文化名片,还是一个地理坐标,一道风景,一个传奇。
【阅读连接】张艾,陕西咸阳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秦都区作协副主席、《咸阳文艺》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有散文集《艾语》,有作品发表于《延河》《青海湖》《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