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无邪在诗心与童心世界中
神州大地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2500多年的春秋时代,《诗经》就已经问世。脍炙人口的佳句,至今依然朗诵不衰。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千百年来课读的基本原则,也是诗人创作的灵魂。
何谓无邪?即抱朴守正,归真反璞。笃定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地一往前行。心灵是真善美,尚简从直,保持纯洁的初衷。
你的未来不一定是诗人,但却要有诗意生活,诗意人生。人生没有回程票,但却要保持从童心出发,踔厉翱翔在理想的世界中。执着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汉魏时期的乐府,秉承着《诗经》的传统,崇尚纪实写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弘扬正能量,传递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朴素民本情怀。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作品,对接着灵渠活水,传世之作如星河璀璨,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成为中华文学的宝库。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就是引导我们走向诗心与童心的世界,从阅读中领悟无邪的最高境界。
一、非凡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灵感井喷的地层洪荒的磅礡。有了非凡的想象力,才能规划诗心的建设蓝图。
唐朝的王之涣《凉州词》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把我们带入黄河万里游的旅行中。九曲回肠的河床,仿佛从九重白云里飞来,沿线的古城突兀在悬崖峭壁的峡谷上下,钥锁着交通重塞。远处传来的羌笛,是否在埋怨春天的迟到,那是西北气候与东南的反差比照啊!在经纬的节点上,枕戈待旦的将士对故乡的思念,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宋代杨万里《稚子弄冰》云: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好一副天然童稚嬉戏图!儿时的小伙伴们在村口塘堰冰场玩耍,将冰当作一种艺术雕塑材料,装璜着节候的共享共乐,天真浪漫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想象中创造不一样的感觉。打碎的冰块,天籁之音驱走了严寒冷酷,洋溢在非凡的想象力。时光向我们暗示,永远属于儿童,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二、卓越的创造力
童心是冲出地表的嫩芽,代表春天的灿烂。卓越的创造力,源于灵性童心的发韧。一个民族,有了卓越的创造力,才能领跑世界,雄踞世界之巅,无限风光。
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精心营造了一种乡村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恬静。接着诗人又煞费了一番苦心,特地地安排了交流的范围。特意准备了在一起的快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农事活动。彼此不拘形式的交心剖腹。情犹未尽,相邀在重阳佳节,一起赏菊,陶醉在金色的田野。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一首成名之作,在于以“原上草”赋予生命的生机无限。抓住这一特征,卑微在原野,顽强的生命力,无人关照,却旺任何地方。“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毁灭性的摧残,却实现凤凰浴火重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涅槃着告别旧我,重生新我的自我修复力量。全诗章法严谨,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堪称五律的绝唱。对小草的赞美,也是对底层百姓的怜悯,如《卖炭翁》一样,民本情怀的流露,社会的缩影。
清代郑燮《竹石》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通过竹石的精神,道出了创造成功的妙诣仅两个字:坚韧。这种创造力,显示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不屈、持之以恒的超凡毅力,不为挫折所压倒的雄峥风貌。不论任何困难,始终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茁壮生长在天地间的英雄气概。
三、道法自然的生命力
春去秋来,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抵抗的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一天条。道法自然是古往今来诗人们吟咏的内容与题材之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春夜喜雨》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天的到来, 滋润大地的甘霖,等候着节候的召唤。伴随着风的催促,进入长夜对原野的无声无息中,行使着自己的使命。黑云笼罩着原野,苍茫混淆着物我无间。泊在岸边的小船,灯光却划破了夜空下冷寂。到了清晨,花香袭来,让人体会到春的脚步,春的声音。
宋朝朱熹《春日》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在明媚的阳光下,踏青在河边。杨柳在春风的轻拂中婆娑起舞,绽放的鲜花摇曳着芳香,告诉人们百花盛开的季节,才是人间最美好的画卷。
四、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亲情、友情、乡情、爱情是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身边人、身边事最能扣人心弦的是拨动心灵的旋律,沉浸在动人故事,让人终生难以忘怀。
留下岁月的记忆,烙印着雪泥鸿爪。读这些诗作,打开曾经过往的相册,钩沉的往事并不如烟,依稀在脑海中沸腾,难以释怀的永久。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流唱不衰: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短短的三十字,写尽了母爱无疆,每爱如海的无微不至。母亲对子女倾注的心血,力透纸背、沁人心脾。“密密”与“迟迟”叠加塑造了母亲的心灵活动,子女是否能理解呢?
感恩在催促是否能回报于万一?那种三春的温暖,是人间的独一无二。蓦然回首,有几人能将“孝”字填补反馈在自己的轨道上,不留遗憾,未有迟到的愧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自己对母亲的孝,是不是债台高筑?
乡愁情结是魂牵梦绕的故土,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家园。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这一领域里独树一帜,他的《回乡偶书》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辗转回到自己的家乡。虽然两鬓斑白的秋霜,不改的是对故乡的眷恋,不改的是方言乡音的浓郁。
当他踏入自己熟悉的村头时,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围上来,非常温馨的问道:您是从哪里来,找谁?这种主客的思考,提醒诗人,久违了!我的故乡!一切都在不言中,引发无限回味。
五、塑造灵魂的凝聚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读《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耕读传家,饱读诗书,是中国古代知识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根本。
诗教中国传统教育的模板,熏陶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潜移默化在毕生的行为准则的血液中,不断补钙铸造人格的巍峨昆仑。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江上渔者》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借人寓己,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蕴藏着高远抱负。通过对鲈鱼的赞美,笔锋一转,“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深刻的体会,非个中人,不能领会其中的辛酸苦辣,五五味杂陈。
任何有非常成就的人,都经历非要磨难,非常煎熬,在惊涛骇浪中锻练了非常意志,在疾风骤雨中沐浴了非常灵魂。
此诗与柳宗元《江雪》同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奕代不同时,两位“豪放派”诗人铁板铜琶,琴台知音邂逅,高山流水的绝唱,轰雷响彻天宇,震撼心扉。
苦难是人生的课程,上过这一节,如《西游记》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的淬火镕炼,无比刚强坚毅。
明代的于谦《石灰吟》就是心灵的题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物咏怀,从石灰的造化,不同寻常的阅历,在逆境中的修炼,走出深山的出道,笃定自己的梦想,万难不屈的“粉身碎骨”,烘托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干净,这种崇高伟岸,就是圣人的境界。这种超然俗世的襟怀,一般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六、诗心与童心拥抱力
什么是诗心,就是坚持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画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勤劳的朴实底层人民。
什么是童心?那就是心灵的一泓碧水,零容忍垃圾渣滓。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不允许任何带有杂念的世俗欲望,卓立不群的孤零者,不入浊流的傻子、笨蛋!
这两者的一拍即合,热烈拥抱,才是人类长河中最耀眼双星联袂。历史上的少数人,一盏油灯,摇曳在漫漫长夜的风雨交加的洗礼。圣贤人物、圣贤事业,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之所在。
边塞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平台,投笔从戎,挥戈驰骋疆场是诗人的梦寐以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一腔热血在字里行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唐西进战略,给予当时青年开边守土的千载难遇。抓住这种机会,踏上了戎马生涯。西北冷酷风沙肆虐,孤城在浴血奋战的号角声中。“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背景下,将士们突兀在“孤城遥望玉门关”呼应。而“黄沙”与“金甲”比照,抽丝剥茧,众志成城的猎猎战旗,宣誓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贯长虹。既是戍边将士的出师表,又是全军阵前铿锵誓师动员大会。
保卫祖国的山河,保护人民不受外来入侵,他们的奉献,记录在历史的丰碑上!
宋代拗相王安石《泊船瓜洲》,可管窥其心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铺垫,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又”,一个“绿”字的诗眼推敲,出神入化地折射出心灵的深处的声音。诗人面对节候循环,曲折含蓄地难耐内心的想法,即“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天问,重整旗鼓变法的呼唤。尽管前途莫测,但却痴心不改。
七、诗教的覆盖力
九重天上诗书贵,千古人间孝义香。从汉魏的举孝廉到隋唐的科举,诗教是一条长河,承载着中国的无数英雄形象。从过去的祠堂塾学到现代大中小学教材,从偏僻的乡村木版年画到喧哗闹市的酒店挂轴,无孔不入在赤县神州每一个角落。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运用得最为广泛,浏览频率最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选景夜幕下的一瞥,动静相宜都市点面,人鸟共处屋檐下的和谐,落笔古刹钟声的寒山寺,子夜还有进入港埠商队舳舻。一座长江沿岸上的城市,往来频繁的水上交通繁华,中国经济重心向南在唐代已经起航。
宋代的林升《题临安邸》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景发端,寓涵哲理,起句自是不凡。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纸醉金迷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气候中,不思收复失地。这种风气影响一百多年,“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妥协投降主义占踞上风,为南宋灭亡留下了祸根。
位卑未敢忘国忧。诗人借临安邸发挥,“临安现象”,是一个时代的悲哀。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的君臣,只是苟延残喘而已!丧钟敲响,不知死活在红灯绿酒一片歌舞中,实在是天作孽,犹尚可;自作孽不可活!
这首诗,辛辣讽刺了南宋最高当局,又警戒人们,走到山穷水尽,悬崖峭壁,应该悬崖勒马。但是,又有谁听得进忠言逆耳呢?
历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是在诗教的覆盖下,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在幼年就与诗教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在风云诡谲的世界,国共两党领导人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这座珠峰,就是世界的屋脊,亚欧大陆的水库。
八、爱国的号召力
爱自己的母亲祖国,是诗人的心曲。尤其是国难当头、多事之秋的动荡时局,诗人们发自肺腑的呐喊。
羸弱的宋朝,酿成了“靖康耻”的悲剧。岳飞的《满江红》谱成歌曲,到抗日战争时期,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万千青春学子,响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号召,纷纷奔赴抗日前线。
陆游一生主张北伐,壮志未酬。到临终前留下《示儿》绝命词: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历来是民族英雄奉行的宗旨,虽九死而无悔。走到生命尽头,依然惦念着恢复中原失地。明知非常杳茫,还希望有一天能够如愿,那时候,自己不在人世,叮嘱自己的儿,在祭祀的曰子,不忘告诉这个好消息。九泉之下获得安慰,多么痴心,多么企盼!
晚清与南宋,走的是一条路线,那就是割地,赔款、求和。号称“乾隆盛世”落日辉煌下,己经出现衰败现象。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龚自珍,目睹现状,在无奈中,抱着一线希望,《辛亥杂诗》便是志欲回天的一厢情愿: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满清帝国,从经济、科技已经落后欧洲。缺乏进取心的当局,拘泥于传统体制与机制之间,没有生龙活虎的气象,在这种“万马齐喑”沉闷的气氛中,作者多么殷切规劝“天公”,振奋精神,打破用人窠臼,让更多的青年后秀,特别是草根能够有一展才华的天地。
无邪是衡量英才的标准,无邪是出类拔萃的基因。在诗心与童心的穹窿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无邪是无量的功德,无邪是无涯的慧海雪浪。从无邪到无私,从无私到无疆的宏阔,从幼儿时,便开始造海,荟萃了人类理想大同,为大同奋斗,才是真人。
用无邪营造美好的生活,用诗心建设大同田园,用童心去构筑人际关系,当老顽童,乐呵呵的无为,未有城府,未有算计,现在流行话:靠谱。
读诗书,承诗教,筑诗坛,开诗会,交诗友,耕耘自己的诗的田园。葆童心,练童功,持童贞,如童话,伴童年。
少年中国,无邪在诗心与童心的世界中!菩提不老,朝气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