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十二:
躬身田垄伴笔耕
——走近农民通讯员房国臣
今年73岁的房国臣,1950年12月17日出生在双辽县柳条乡王合村八大家。解放前,父亲房财给地主扛活。1947年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被选为八大家村第一任村长。父母养育房国臣兄妹七个,他排行老三。房国臣就读于双辽三中三年没毕业,一场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他的求学梦想。尔后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8月25日,他提着书包和行李,“一步三回头”地走出校园,回到了八大家。从那时起,用他自己的话说,“顺垄沟找豆包去了”。
那年月农村有书的很少,已经对读书看报有兴趣的房国臣,没有书看,他就盯上了生产队的《红色社员报》。投递员送来的报纸挂在文化室墙上,房国臣如获至宝。每次报纸一来,他就从头到尾看一遍,爱不释手。后来,生产队长让他管理报纸并且当读报员。这样一来,房国臣就有机会把报纸揣到兜里带到田间,歇气时,给社员们读上一段,天长日久,报纸里面的新闻和故事吸引了房国臣,他开始琢磨为报社投稿,细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扑捉新闻素材。
农村冬季,是“猫冬”季节。为了增加收入,社员们就地取材,用秫秸编蓆茓,拿到供销社卖,换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零花钱,填补家用。见此情景,房国臣写了“抓政策,抓思想”“农闲变农忙”的新闻报道,邮寄出去以后,发表在1971年2月25日《红色社员报》上。自己的稿件变成了铅字,房国臣心里十分兴奋,那天晚上,他乐得一宿没睡好觉。
有了第一次见报,房国臣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了农村讲文明树新风的新鲜事儿,宁可不睡觉,也要连夜整理出来。没有写字台,他就站在柜盖旁边写,夏天蚊子多,他把电灯拉到外头屋檐下,关上窗户,趴在窗台上写。冬天,房国臣怕影响家人和孩子睡觉,就用报纸把电灯遮住一面,脚伸被窝里,腿上垫着一块板写。手冻僵了,用嘴哈哈气、搓搓手,继续写。接下来,《抓住当前时机》、《重视小油料》等新闻报道,先后发表在《红色社员报》。
作为一名青年农民,房国臣坚持为新闻单位写稿,先后被《红色社员报》、《吉林日报》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聘为业余通讯员,双辽县广播站还给他颁发了特约记者证。
1973年11月,双辽县武装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武装部新闻科林占友从报纸上发现了房国臣的名字,把电话打到了柳条公社,通知房国臣参加学习培训。19 74年7月,双辽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管理局联合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又约房国臣参加学习。这次县里特邀了省报,省电台编辑辅导,并且和通讯员见面,使参加学习培训的通讯员深受鼓舞。打这以后,县委宣传部经常让房国臣、龙立娟和孙秀荣三人到县里办长班,深受王述尧老师青睐。多次同宣传部报导组下乡采访,稿件写完以后,坐火车去长春报社电台送稿,使他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1974年11月6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播出了房国臣的长篇通讯《东辽河畔气象新》,获得了很大反响。1975年,房国臣去向阳公社向阳八队采访,采写了通讯《黄沙子变良田》,刊登在7月24日《红色社员报》一版。1976年以向阳新甸大队党支部名义采写的《赤脚医生就是好》,发表在4月3日《吉林日报》,后来又被《吉林医药杂志》转载。新闻稿件陆续在省报发表,足以证明了房国臣新闻写作水平。
房国臣写新闻报道,屡屡见报,村里人纷纷投来了赞美目光,一时间成了全县名人。公社经常抽调整理各大队农业学大寨材料,他所在的王合大队,青年、妇联和民兵材料,几乎全部出自房国臣之手。
由于房国臣朴实诚恳,勤奋好学,受到了有关部门重视。1974年9月,房国臣去伊通县参加了四平地区新闻报道工作会议;1976年5月受双辽县委宣传部委托,代表双辽报道组参加了四平地区在东丰县横道河鹿场举办的对台宣传报导培训班。1975年冬季,四平地区掀起治理东辽河农田水利兵团作战,调动了全县民工。整个工地红旗飘飘,千军万马奋战东辽河两岸。房国臣被柳条公社抽到政工组,宣传工地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吃住工地40多天。
那时候,房国臣不但经常出现在县和公社学习采访,还给曾经乌兰中学讲过新闻写作课。正是这次讲课,房国臣被乌兰中学校长看中,找到公社党委让他去中学任教,并且发了聘请书。由于某种原因,当地没放。1976年柳条公社成立文化站,选中了房国臣和王作山去双辽县那木干校学习。培训期间没等回来,他的工作位置被别人所顶替。1979年恢复高考,公社教育助理让房国臣参加考试,可是他已经结婚生子了,放弃了高考机会。
1976年7月,村里召开专题会议,社员选房国臣当上了村会计。作会计工作忙于业务,房国臣仍然坚持新闻写作,1981年房国臣去公社开会,发现公社当时两台公用自行车,下乡人多轮不过来,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姜洪玉率先步行下乡,缓解了公用自行车紧张局面。房国臣写了一篇散文《让车》,刊登在1981年9月19日《红色社员报》。1982年春天,双辽市委宣传部召开评稿会,聘请吉林日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和红色社员报三家新闻单位来双辽,房国臣的散文《让车》评了二等奖。1985年房国臣发现万斤村王明山从部队复员回乡,带头致富成立养殖专业户,产品远销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房国臣前去采访,写了一篇《饲养长毛兔,开拓致富路》,刊登在8月8日《吉林农民报》。
身为农民业余通讯员,房国臣从21岁开始为新闻单位写稿,活跃在双辽大地上半个多世纪。据统计,房国臣从“豆腐块”开始,到新闻故事,通讯,散文,等各种文章,为省报,省电台和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作品三百篇以上。
2020年,房国臣被选为双辽市民俗研究会副主席,开始撰写民俗类散文。2020年以来,在四平日报城市记忆版先后发表他的散文《八大家的往昔与今朝》、《记忆里的生产队》、《河套沟里稻花香》等散文二十余篇。散文《家乡的桥》选进2022年优秀作品《吉林桑榆文学》刊物,诗歌《颂百名英烈一一陈树堂》选编2022年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百名英烈.百首诗词》刊物,《八大家的来历》被双辽地方志选用。 近年来,房国臣的写作范围不断拓宽。往事连载、散文和诗歌,多见吉林桑榆文学周刊、辽河之水、花露文学和神州文学家园微刊。继续发挥着乡村文化能人作用。
房国臣21岁开始为新闻单位写稿,并且成为双辽新闻界人所共知的老前辈,活跃双辽新闻界五十余年,这在双辽十分罕见。在本村本乡,他“根红苗壮”,曾经从事过财会、农经等工作,并且有多次“脱产”机会,但是,老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安身立命”,古稀之年,陪伴他的只有一公顷土地和老伴儿刘桂芹。有时,他只身来到东辽河岸边,眼望奔流不息的河水,心中无限惆怅。是在追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历数曾经有过的艰难?我看,二者兼而有之吧。
2023年5月18日宋今声:现为双辽市玻璃山镇关工委副主任,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另有多篇文章发表《辽河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