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母爱
——读瞿秋白烈士《哭母诗》有感
文/高升考(山东临沂)
瞿秋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其一生功绩伟业,彪炳千秋,永垂史册。
当我们追思缅怀瞿秋白烈士之际,笔者想起了烈士的早年,想起了烈士的不幸身世,想起了烈士早年间写的那首《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此诗写于1916年清明节之际,其时秋白刚刚十七岁,可他的母亲却因身陷困境无力抚养子女,欲以自己的死换取人们对孩子的同情照顾,能让孩子们继续读书,而服毒自杀了。
资料记载,瞿秋白原本诞生在书香官宦之家,但到他出生时已经家道衰落,他父亲生性淡泊,不治家业,以至一家居无定所,后在族人的冷眼中搬进了瞿氏祠堂。之后,秋白家日趋艰难,只能靠典当、借债度日,其四十岁刚出头的母亲金衡玉看着一叠债据,曾叹息:“这些债到我70岁的时候也还不清啊!”因交不起学费,秋白在毕业前的一个月停了学。看着七个子女衣食无着,读书欠资,母亲无力回天,心似刀绞,为了引起人们对孩子的关注、怜悯和帮助,大年初五夜,瞿母忍悲含痛,写下遗书服毒自尽了。当时已辍学在无锡当小学教员的瞿秋白,闻讯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
母亲去世后,因无钱安葬,灵柩仍然停放在祠堂。时值清明,身为长子的瞿秋白祭奠母亲灵柩,含泪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令人断肠的《哭母诗》。
诗比较直白,真实反映了作者当时凄苦悲凉的心境和对丑恶现实的愤懑不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当人贫穷落魄了的时候,本来的亲属也都不再相亲了。母亲走了,自己再遭不幸,禁不住悲伤流泪。慈母不再,如今自己再怎么饥饿寒冷,也没有人关心过问了,当然母亲的在天之灵还一定仍然在默默地守护、关爱着她的孩子。![]()
“亲到贫时不算亲”。诚然,大千世界,众生百态。人性凉薄,令人慨叹。所谓“穷住大街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有些人即使原本是同族宗亲、至戚世交,也往往长着一双势利眼,一味趋炎附势,攀高结贵,而对那些时运不济、贫穷潦倒者,不但冷眼旁观,不肯伸出援手,而且有的甚至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人世间,或许只有母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使身在黄泉,也会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女,也要护佑着自己的孩子。
古人有言:“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若父母。”是的,普天之下,人海茫茫,但又有谁的爱能和父母的爱相比呢?哀哀父母,恩同昊天。顾复提携,关爱无限。而慈母之爱,每每更细腻,更温暖,更体贴,也更真诚,更无私,更感人。母亲对子女的真心付出、真情牵挂,真的是难以言表,无法形容,所谓“世上只有妈妈好”,实在是有道理的。
在此还需一提的是,秋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落空,她走后几个孩子大都受到好心亲属的收留照顾,秋白也被一位表亲资助,得以去南昌继续读书,后来还随一位堂兄去北京求学,直到以后走上革命,甚至一度成为中共最高领袖。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在那篇《多余的话》中仍追忆“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他对母亲的感念,终生未曾忘记。![]()
![]()
高升考,山东沂南人,1958年生,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文学爱好者。曾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100余篇。2020年编著《孝诗三百首品读》一书,被山东齐鲁音像出版公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