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翻堆取装”全流程工序、近零排放的本质长效抑煤尘技术、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如今的河北黄骅港,已由传统的煤港变为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大港。
传统的煤炭港口是如何实现绿色智能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军深以为然,要培养科研团队,要坚持自主创新,要为煤炭港口乃至干散货港口行业开创一条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科技构建绿色屏障
5月12日,记者来到渤海湾西岸穹顶处,蓝蓝的海水映入眼帘,微带盐腥气的海风迎面扑来……不远处,由晋北驶来的一列运煤专列抵达港口,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入港第一站——翻车机房。
走进翻车机房,只见巨大的“O”形转子四翻式翻车机张开怀抱,一次“抱”住4节车厢翻转,20秒便将车厢带车轨整体翻转160度左右。随着煤炭倾泻而下进入地下料仓,翻车机两侧喷出细密水雾,迅速抑制翻腾欲起的煤尘。仅仅数秒,320吨细煤便卸载完毕,而作业区外依旧清洁如初。
“这只是煤炭抵达港区后的一个环保智能工序。”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部经理董传博告诉记者,在煤炭港区,还有翻车机底层精准洒水、皮带智能清洗、曲线溜槽及新式裙板密封、堆场智能补水……通过环保科技的应用,解决了煤炭翻、堆、取、装等工序中粉尘治理难题。
让黄骅港实现绿色智能港口建设的关键要素有哪些?“这主要缘于我们组建了智能科创团队。”董传博认为,有了科技创新这个突破口,科技环保成果就犹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皮带机洗带装置、堆料机臂架洒水技术、煤粉制饼工艺、现场清扫自动化……
在黄骅港,煤尘防治可行技术已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不仅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操作,还实现码头岸电全覆盖。
谈及环境监测时,董传博说:“我们在煤炭港区设置了17处环境监测点,粉尘监测数据一分钟一更新,检测结果显示港区内外数值相差不多。”
与此同时,黄骅港还建设了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区、乔灌草结合临海立体绿色景观带等170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在这里,实现了港区水域及绿化覆盖率31.3%的绿化奇迹。
如今,黄骅港已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优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