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石入空潭
文/黄春祥
寂静,“咚”地响了一声
而水面
并无波纹荡漾
【江晓帆“试读”】《维摩诘经》“一心禅寂,摄诸乱恶”,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教导我们应当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喜欢寂静,离开一切热闹场所。“阿兰若”是寂静处,寂静处的标准从前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就很寂静;现在车马之声、飞机的噪音,比牛叫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所以现在的寂静处只有从心理上求寂静,减少应酬……调整自己的身心,舍弃名利权欲(摘录网络)此诗的“空潭”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拟的,更是心理的。诗人通过投石、咚的响声,以及无波纹等,诠释了空中有、有中空的禅意,和心中无荡漾的佛境!

至美
文/黄春祥
开花的树很美
结果的树很美
绿叶成荫的树很美
光秃秃的树很美:
美得简洁,美得孤独,美得
虚无。美得毫无牵挂
美得看起来
一点不美——
它已臻美的至境
无以复加
【江晓帆荐语】大美无形!六祖慧能的《坛经》说过,美就在禅定之中。一切唯心造——佛教是山水的宗教、人生的宗教,也是美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佛”是美的化身;“禅”是美的灵魂。所以,此诗升华为“美得看起来/一点不美/它已臻美的至境/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