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的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空气冰冷。一片寂静中,闪出几点微光,那是位于盘州市中医院门口对面街道上的一排集装箱。集装箱里面冒出炊烟,是那么缭绕,又有点刺鼻,这一看就是做餐饮的店。
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出摊,早上卖热腾腾的米线,中午卖豆花饭。
那天我去帮忙,天色已经阴沉下来。来了一位客人,苍老的身影,“吱嘎”的拐杖。我循声望去,是一位老阿婆。她慢慢走进来,踩着湿滑的路,步履蹒跚,她没有戴手套,紧握着拐杖,手很红很肿。她戴一顶深红色的棉帽,再加上一条粗毛大围巾,显得更加臃肿。
我赶忙跑去,“阿婆,您需要什么?”她停下来不好意思地说:“小伙子,卖完啦?”她望了望我和母亲正在收拾的锅碗,顿了顿,说:“这可怎么办,今天吊盐水下来晚了,我走了一路都没有卖吃的了,都关门了。我再去别家看看。”我急忙招手说:“不好意思了,老人家。”她叹了口气,准备转头走开。
“老人家,快回来!”母亲突然从后厨房跑出来,大声地召回老人。我很惊讶,母亲捧着碗,碗里是新鲜而热腾的豆花,说:“老人家,这里还有一碗豆花,我送给你吧。天气那么冷,你行动不方便,这条街已经没有吃的了。我就不收你钱了,我们马上也要收摊了。”
老阿婆转过来,踏进门口,抬头见了我母亲,用激动的嗓音连声喊:“谢谢,谢谢小妹。”她的眼里充满了光。
一瞬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眼睛有一些酸涩。
母亲向前走了几步,利索地加上佐料,用塑料碗和包装袋打包好豆花。母亲的手也非常红了,冬日的寒冷让她的手龟裂,她说:“天气又冷,这个豆花,吃一些心里暖和。”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悄悄地走进了后厨房。
老人家缓缓地提着豆花,道谢后走向了街道对面。我永远记得,那是一碗很热很热的豆花,它干净,又充满温情,让人心中热腾腾、暖乎乎的。母亲的温暖瞬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风课。
从那一天起,我知道盘州的冬天不再寒冷。在贵州的小城镇里,还有许多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在守望相助,在温暖他人。这种温情的力量,照亮社会,让人感动,它润物无声,却又抓铁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