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章 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
以上歌曲是《花心》可以打开欣赏。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 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 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 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 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 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 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 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 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 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 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 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 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 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 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 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 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 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 哆(duo)婆(po)曳(ye)娑(suo)诃(he)常念《报父母恩咒》,可令现世父母增福增寿,令七世父母得超脱。持诵时,心要诚、意要真,无时无刻持诵都可报父母重恩。每天念49遍只需1-2分钟,简单易行。而且这是普传的显教经咒,所有人都可以念诵。请大家将此法多多转告众人! 转发功德无量。诵咒回向文:愿此报恩咒功德,普及父母与一切,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有网友说,有些时候感觉到生活节奏太快,身边改变太快,感觉到自己是一种被动和压力,感觉自己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备受感伤,心生疲惫和倦怠。
每个人都想要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想要属于自己的一份氛围,却缺少了对外在生活状态的一种接纳和适应。
用一句话提醒一下,人海茫茫,自己想要的那种节奏,真的是一种客观和理性吗?自己内心诉求的样子,适合自己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吗?
自己想要属于自己的节奏,那么别人又能怎么样,别人又能如何?
想要自己需要的节奏,更需要一份内心的清醒、明了、客观和清醒,是否能够融入身边的朋友,是否能够随顺身边的生活,是否能够成为别人生命故事的一种陪伴和分享。
生活不是局限于自我的情绪化、自我的固执化,自我的局限化、自我的一厢情愿化,拒绝改变,拒绝崭新,拒绝沟通,拒绝交流。
生活不是一厢情愿,自己想要的那种节奏,属于心态自闭型的生活小情绪、自身小状态、自身小感觉、自我小格局。
自己想要的这种节奏,能不能融入身边的生活,融入身边的朋友,融入家庭的和睦,融入日子的向前,它客观理性吗?
有些时候需要在内心世界不断的叩问,为什么这么多焦虑、为什么这么多困惑?所谓的焦虑和困惑是对未来自身定位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未来能是个什么样子,未来的样子是不是已经改变,未来的样子是不是更呈现生活的明亮和信心?
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是今天付出的耕耘和汗水,是今天对于未来的一种诚恳和投入。
时光求索,寻寻觅觅,探索未来,链接远方,它是一种接受风雨,它是一种积淀厚重,它是一种存续力量,它是一种昂扬信念,它是每一个人生命个体的独立思考,更是关于自我内心世界与外部生命群像的共鸣与共情。
生活不是纠缠于自己活得怎么样,而是需要和别人的沟通和合作。
未来怎么样?未来必定是同心合力、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未来怎么样,未来是和朋友们一同见证的光明前方,用双手去奋斗的心地明亮和选择。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你对于生活的信心呈现和信念担当,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与身边的生活、身边的时代、身边的氛围和身边的朋友,如何更多地产生共鸣,如何更多地成为共情。
未来是什么?信心铸就未来,努力创造未来,活力彰显未来,大度,从容,包容和接纳。
面向时光,最美春夏,一年最好的时节,迎来一段最美好的光阴。对时代点赞,对生活点赞,对所有的努力点赞,也对经过的自己发出一份善待和感谢。
生活可以很简单,但自己对生活要细致,要有格局,还要把握细节,还要推动改变,还要承担落差,还要放下压力,还要承担梦想。
每个人和幸福都是一种陪伴,每个人对幸福都是一种祝愿,幸福就是在身边慢慢的绽放。
幸福是一种品味现在,把握此刻,能够真真正正的活下来,真真正正的去活开去,真真正正地去承担生活的责任、压力、幸福和内涵。
用一个阳光的心态,就像向日葵一样,一直追随着光明,一直追随着光芒。至于过往的、曾经的那些伤感创痛、那些不良的感知或者内心的困顿,学会告别,学会安顿,学会温暖的安慰,学会及时的疗伤。
生活就是活在生活的进行式里,生活就是活在对于生活的良好推动和幸福把握里。珍惜光阴,祝福过往,历练其中,祝福未来,未来一定是很美好的。
经过其中,并不掩盖过往的伤痛,也不否定过往的伤痛,也不否定过往的挫败,也不否定过往的感伤,而是能够用一个幸福的状态去寻找自我生命的光明。
保持一份对幸福的平常心,去追寻自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表达和幸福梦想,成为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执行者、践行者和打开者。
生活可以有很多困顿甚至是感伤,但是别把自己活得太累,对那些生命的困顿和忧伤是一种反思,是一种迭代,是一种翻篇儿,是一种更新。
可以伤痛但不要纠缠其中,可以伤感但并不是过去的标签,不能把它当做是一个久久排解不开的阴霾。
幸福是自我的定位和感知,它是生命旅程当中的自我情操的升华。做轻松的自己,直面生活的困顿和压力,生活可以有一道道的坎儿,但是生活更有对于生活的接地气儿。
人生如茶,是自己对生活感知的一种味道,自己给自己一个更好的表达,自己给自己一个更好的角度,自己给自己一份幸福的适合。
自己做自己生活的调整者,调整更好的状态,放弃那些局限和固执、狭隘和感伤,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幸福分享者、真实的幸福创造者,真正做一个幸福生活的践行者。
二、母亲节文案高级简短
01-
我用一生跟你告别,
你却用一生跟我说路上小心。
02-
走了那么远路,发现家才是最温暖的;
见了那么多人,发现母亲的笑容才是最美丽的。
03-
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而不自知,
只有到最后离别的那一刻,
才惊觉爱得如此深沉如此隐晦。
04-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
是人生中的易碎品
05-
所有的母亲,都是这世间最尊贵的一种种族
——席慕蓉《三弦.母亲最尊贵》
让我们的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
让母亲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梦里。
——罗大佑《摇篮曲》
07-
看到母亲的奔波,
我愿意用一生换取母亲的岁月长留。
——网易云热评
08-
与母亲分开后我才明白,
我对母亲的爱胜过了对其他所有人的感情。
——坂口安吾《石头的思念》
09-
让母亲锁起羽衣的是婚姻和家庭,
唤起母亲打开箱子的是心底的回忆和思绪。
——张晓风
10-
我的母亲,
终于爱到无力。
——丁立梅《暖爱》
母亲是一个美好的代名词,希望天下的妈妈们,都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亲爱的妈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您说声谢谢,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您的爱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您的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感谢您一直以来的付出和支持,在这个母亲节,愿您的生命充满美好和幸福!
拥有你一生的深情,我何其幸运!
02
惟愿时光温柔,伴你岁岁芳华。
03
把爱藏进光阴的人,只会是母亲。
04
她来自山川湖海,却又囿于厨房与爱。
05
以爱之名,陪你到老,与爱同行,岁月长青。
06
你赐我世间的朝阳,我愿还你温柔的晚星。
07
她夺了我手中的茧,还赠了我整个童年的蝉。
08
世人来去匆匆都清醒,唯有妈妈会爱你如命。
09
她说我万般不好,却不容任何人说我半句闲言。
10
一声妈妈,一生一世,幸福相伴,岁岁年年。
11
我用一生跟你告别,你却用一生跟我说路上小心。
12
我的青春,你的白发,愿时光温柔,伴您芳华。
13
走过半生归来,最安心的地方,是陪伴在你的身旁。
14
人生几多迢迢风雨,唯有你的爱似新曦。妈妈,节日快乐!
15
想必人间对我如此温柔,是看了妈妈的三分薄面和万般勤勉。
16
妈妈,只此一声,我们从此就命中注定,缔结契约,守护彼此。
17
你说啊,她有多少次像这样守护过我的梦,又把疲惫藏得天衣无缝。
18
灵魂灌满了大风和怜悯,成就了一位普通的母亲。从此人间,可遇神明。
19
此生与你相伴,便是最好的团圆。母亲节,愿您岁月无忧,喜乐安康!
20
恩谢生命嘉礼,让你做我的母亲,愿余生家事平和,愿妈妈花朝月夕多胜意。
最优美的母亲节祝福语,母亲节问候祝福语精选,祝天下母亲幸福快乐
1、母亲节就要到了,愿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收到她们最想得到的祝福,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常在,永远幸福快乐
2、母亲节里念母恩,养育之情比海深,反哺乌鸦人赞颂,敬老尽孝要当真
3、报不完的恩 是母亲的恩,还不了的情 是母亲的情,表达不了的真诚心,依然是浓浓的母爱情,愿母亲健康永远,快乐常伴
4、满屏俱是母亲节,微信祝福意真切,祝君安康福不缺,愿你天天都愉悦
5、母爱情深深似海,母爱爱重重如山,平日碎语与闲言,安知皆为儿女鉴,快乐寄予母亲前,乐天知命享晚年
母亲节祝福语暖心
1. 妈妈,今天是您的节日,您的快乐是我的希望,您的幸福是我的盼望,您的健康是我的愿望,您的平安是我的向往,母亲,祝您节日快乐,平安幸福。
2. 母亲节已到,短信祝福绕,愿妈身体好,儿女心不焦,愿妈没烦恼,精神倍儿好,愿妈别辛劳,凡事往边靠,等儿回家后,何愁事不了。母亲节,祝妈妈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3. 我们都是从故乡田野结出的一枝春杏,每一片花瓣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深情的灌输和悉心的培养。母亲节将至,诚心祝愿您和您的母亲健康快乐每一天。
4. 母亲的爱比地还广,母亲的爱比天还高,母亲的爱比风还暖,母亲的爱比糖还甜,母亲节到,祝母亲生活幸福开心笑,万寿无疆永不老。
5. 树高不离根,母爱似海深,孩儿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枝叶总关情,慈心牵儿身。絮语耳边随,叮咛暖心扉。母爱相伴走天涯,母亲节至祝福妈。
6. 没有你的养育,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你的辛劳,就没有我的懂事;没有你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优秀。无论我漂泊多久,您的爱一直伴我远行。妈妈,节日快乐。
7. 我的母亲真伟大,精工细做手一把,精做布鞋脚上蹲,丝织荷包腰边挂。美味佳肴她会做,描龙绣凰她不怕。要__劳她,祝母亲母亲节开心。
8. 母爱如天空般蔚蓝,给了你我翱翔的空间;母爱如太阳般温暖,给了你我人生的灿烂;母爱如海洋般深湛,给了你我停泊的港湾。衷心祝我们的母亲节日快乐!
9. 只要能吃饭,钱就不会断;不要嫌钱少,就怕走得早;官再大钱再多,都进高烟囱;四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忘记过去:祝母亲节日快乐。
10. 天空再宽,没有您的爱宽阔;大地再广,没有您的爱博大;海洋再深,没有您的爱恢弘;花朵再美,没有您的爱绚烂。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
11. 多年以来,我都坚信爱,这是母亲赋予的。爱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母爱,有了母亲的这份爱,我才学会了去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一切的困难,并且走向另一片充满鲜花和爱的地方。而今儿子已经长大,学着把这份爱播撒在我到的每一个地方,我也永远向别人提起你,不知你是否经常能感应到。值此母亲节,我祝妈妈永远都健康美丽!
12. 走遍千山万水,牵挂不变的是你;时光再过遥远,回忆不变的有你。我亲爱的妈妈,我爱你。母亲节,送你我的真心实意,我会让我做到,因为我,你更幸福!
13. 天宽广,但没有母爱宽广;地坚实,但没有母爱坚实;花芳香,但没有母爱芳香。母亲节了,祝天下所有母亲永远健康快乐,相互传递祝福哦!
【报父母恩咒念诵仪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报父母恩咒: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念诵49遍,多多益善)
报父母恩咒注音: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莎诃
nā mó mì lì duō,duō pó yì,suō hē。
【回向】:
弟子某某,今日诵“报父母恩咒”**遍之功德回向给天下父母以及弟子某某的过去、现世父母亲。愿现世天下父母亲福慧圆满、身心安康、晚年幸福、六时吉祥。更愿过去父母亲离苦得乐、脱离轮回、往生西方净土,早成佛道。
愿此报恩经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
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佛说母亲有十种功德:
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
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
五、回乾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
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愍恩。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 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 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译文: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连小国的使臣都待之以礼,不敢遗忘与疏忽,何况对公、侯、伯、子、男这样一些诸侯呢!所以,就得到了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天子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治理封国的诸侯,就连鳏夫和寡妇都待之以礼,不敢轻慢和欺侮,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诸侯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君的典礼。治理采邑的卿、大夫,就连奴婢僮仆都待之以礼,不敢使他们失望,何况对妻子、儿女呢!所以,就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帮助主人,奉养他们的双亲。正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过着安乐宁静的生活;父母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安享祭奠。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和和平平,没有风雨、水旱之类的天灾,也没有反叛、暴乱之类的人祸。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诗经》里说:‘天子有伟大的道德和品行,四方之国无不仰慕归顺。’”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
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 曹风· 鸤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导人民知礼顺情,没有比敬爱兄长的道理更好的了;欲转移民风,变异民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在上的人能安于其位,治理人民,没有比礼节更好的了。礼节的意义只是敬爱而已。所以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为子者皆悦以事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为弟者皆悦以事兄;上自敬其君,而天下之为臣者皆悦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悦乃千万人,敬者至少而悦者至众。这就是所谓‘要道’的意义呀!”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