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卫 那一抹云烟
文/齐荣龙
春节初四,驾车从漳州市区去镇海古城。一个多钟头,迎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进了镇海村。明代去那儿并不这么简单,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说:“东路至镇海,驿行四日,併行三日,若水行一潮可至月港,月港登岸一日至镇海,其路不甚艰阻。”想想,今天节奏真快。
村里窄窄的上坡路,汽车、摩托车、提着大包小包的香客,都很急,赶集似的,拥挤混乱嘈杂。车子开始缓缓下坡,忽而豁然开朗,居高临下,大海一望无际。到坡底有些荒芜,停好车,海风狂劲阴冷,蜷缩着步行一段,已见红白相间的航标塔矗立。这里是东南沿海一个突出部位,称镇海角。
站在镇海角尖,背靠浩瀚的台湾海峡,回望刚刚穿越的村子,村子高高耸立在海岸山包上。山包上的村子,就是古代的一座石城,闻名遐迩的镇海卫。
卫是卫指挥使司的简称,是明朝军事系统的一个层级,上隶属都指挥使司,下辖千户守御所,既是军事指挥机关也是战斗单位。
按明官制,卫指挥使司由掌印、佥书组成指挥机关管理卫事,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备御、出哨、入卫、戍守、军器诸杂务,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及属所军政,由掌印、佥事报都指挥使司,达所隶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夏五月,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福建都司及福建行都司并所辖卫所为前军都督府统属),移兵部。
明朝建立前,朱元璋率部南征北战,地盘日扩,队伍日壮,自封官员和元朝官名混杂使用,文武不分,五花八门。至正二十四年、韩林儿龙凤十年(1364)正月,朱元璋登吴王位,确定百司官属和品秩,也明确了都督府掌军旅之事,领都司和卫司的军事体制。二十多天后,朱元璋又立部伍法,统一基层武官名称,有兵五千者为指挥,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洪武元年(1368)二月,征南将军汤和分兵攻破漳州,由指挥李执中守御。五月,按照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的兵制,置漳州卫(一说三年置),与漳州府同驻郡治附郭龙溪县城。漳州卫统辖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每所一千一百二十人。漳州卫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分领士卒,以防盗贼,维护地方治安。
开国之初,朱元璋倚重军事,数度提高武官品秩。洪武元年闰九月,大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各卫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而各府知府和各卫指挥佥事同为正四品。按当时礼制,漳州知府见到漳州卫前三把手都应行礼。
这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明王朝自诞生之日起,疆域南北一直动荡不安。北方不断受到退回大漠深处原元朝统治者游牧民族的劫掠,南方沿海不断受到说不清道不明成分复杂的倭寇的袭扰。倭寇所到之处,杀掠居民,焚烧庐舍,劫取官粮,而濒海州县官军逐捕,往往乏舟不能追击,束手无策。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禁海”政策;在倭患最甚的浙江、福建濒海九卫大量建造海舟、改造多橹快船;还轮番派出诸如信国公汤和、靖海侯吴祯、靖宁侯叶昇等高级将领率领庞大舟师,或数月或数年地出海巡捕打击,虽解决得了一时一事,却难以遏制倭寇愈演愈烈的嚣张气焰。
洪武二十年(1387)夏四月,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沿海筑城,籍兵戍守,以防倭寇。周德兴到福建,在福、兴、漳、泉四府民户中三丁取一,征选精壮,以为戍兵;实地勘察,调整和增设卫置,选定一十六处要害之地修筑兵城;增设巡检司四十五个分隶诸卫;并绘制图样上呈皇帝。
根据信国公汤和在浙江滨海之地征兵筑城“事毕”的报告,洪武二十一年(1388)春二月,朱元璋批准在福建沿海设置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五个卫指挥使司和十二个千户所。
按卫所制度,地处漳州属县漳浦沿海的镇海卫,原额官军一如漳州卫之制,统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每所置军一千,共统军五千;又隶陸鳌、铜山、玄锺三个守御千户所,各统军一千,镇守海疆,以御倭寇。
由此可知,镇海石城是明代设置的一座军营,驻兵不少、级别不低,现在当地人简称古城,外人称镇海卫城,都是准确的。



从镇海角尖返回高高的村子,寻找昔日卫城的身影。徒步于地势忽高忽低的村子里,村民热情地介绍着卫城概况,说古城尚留东西南北四门,经过维修,现在已经很漂亮了。顺着时断时续的石砌城墙慢慢走,东门险峻,南门森严,西门在修,北门半堵。
据说当初修筑卫城时,充分利用城下倾陡地势,以海为壕,城门各有筑楼。周德兴还在卫城东北隅筑望高楼,凭高远望。转了一圈,眼前所见古城只是岁月剥蚀的残存,但框架还在,气势还在,精神还在。修筑此城,别说几百年前的明朝初年,即使今天也很不容易,决非一年半载可以完成。
史料记载,镇海卫署奉旨创设之初,指挥佥事李实草创三间房,就坐镇指挥了一番。几十年后的正统年(1436-1449)间,指挥同知桂福辟地营建卫堂,建接待上司和使客往来栖息之所,改军营,创谯楼,设施才较为完善。
当初,朱元璋给了部队和武官诸多优惠,卫所军籍可以世袭,凡武臣卒,其子袭职,子幼者给半禄,三年则以全禄给之,年二十则任以事。卫所兵士皆招募当地百姓,家属随军,子孙随寓。天长日久,军营演变成村落,军人沦落为普通百姓,出现了诸多弊端。正德年(1506-1521)间不得不诏谕莆人戍漳,漳人戍莆,彼此相易。
自古以来,战士要英勇杀敌,建立军功,明朝也不例外。洪武二十九年,朝廷颁布升赏格,要求卫所军士执行守城、训练、出海等军事任务,鼓励凡各卫指挥获倭寇船一艘及贼者,佥事升同知,同知升指挥使,赏白金五十两、钞五十锭;千户升指挥佥事,百户升千户,其赏与指挥同;军士在船生擒及杀获倭寇一人者,赏白金五十两;陆地交战生擒或杀获倭寇一人者,赏金二十两、钞二十锭。
朱元璋也要求将士开荒屯种,按时耕作,毋怠其事。到正德七年,镇海卫的七个千户所(成化七年,镇海卫后千户所守御龙岩,改属漳州卫),有田地九十九顷二十三亩三分六厘,嘉靖三十一年(1552)有田地一百四顷五十七亩三厘,分别实徵本折米二千六十四石和二千一百三十七石四斗二升,到隆庆五年(1571)共可折银二十一两二钱一分四厘。朱元璋时期开始,就要求卫所置局,每百户内选军丁四人并正军之老弱者,分习技艺,限一年有成;执行情况每岁秋后,遣人上报京师。这些措施,既如朱元璋所说军不扰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费负担。
诸多政策的倾斜,卫所官兵一边当军人一边当农民,在卫城小社会安居乐业,各项事业也得到发展。镇海卫城兴办东瀛书院、卫学、儒学;卫人学子以本卫名额直接参加科考、序贡;涌现出了陈真晟、周瑛等一批名儒;先后建起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天后宫、朱公祠、寓贤祠等,还为名臣进士、烈妇节妇树碑立传;形成贸易街市,一派繁华都市景象,不亚于漳州府郡。
明代中后期,武备日渐废弛,虽军事制度有所调整,但每况愈下。卫、所、营、遊各个单位无不缺额,屯军徒寄空名,军田多抛荒,即使民垦纳粮,岁稍荒歉时,贫军辄无以糊其口。正德《大明漳州府志》也慨叹:“初,卫所罗列,军皆满额,隐然有虎豹在山不可犯之势,近而军额不满,卫所削弱,缓急遇警有误调用。”倭寇作乱日益肆无忌惮,漳州各地不断受到不同程度的劫掠。嘉靖四十年(1561)闰五月,倭寇张琏率众攻陷镇海卫城,大肆杀戮官军,多年后卫人仍谈之色变。
清兵入关后,裁革卫司,裁彻人员,沿海迁界,毁坏镇海卫城。镇海卫城虽曾一度为铜山汛防城,一度为金门水师汛防城,有过修筑,有过驻兵,但烈士暮年,最终成为过眼云烟。
就要离开镇海卫城,进村时噼噼啪啪鞭炮声还在持续。动静从村中央学校前传来,循声而去,是一座城隍庙。城隍庙低矮狭小,却香客如潮。庙公说,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为城隍爷诞辰,不单春节,平时也是香火旺盛,从明代建庙以来都是这样。悠悠数百年,多少事如云烟,刻骨铭心唯城隍。庙门与柱乌黑,镌刻联多副,有趣,各录其一作为结束语:
龙出镇直上千丈,溪入海横流万方。
城卫昔时见志,隍灵今日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