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崞县夭供销社
穆晓岚

(按语)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文中肯定有所疏漏,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供销社是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它承载着不尽的思恋,承载着悠悠的乡愁,承载着美好的念想。崞县夭供销社这个地标性建筑,牵动着无数人特别是游子的心,直至现在,只要他们回到崞县夭,或者路过崞县夭,一定会在供销社门前留恋驻足,拍照留念,在朋友圈和老乡群同学群转发,引起大家热烈回应和共鸣,甚至热泪盈眶。
崞县窑供销社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崞县夭村中部,在呼凉公路路边北侧,座北向南,占地面积大约12000平米,有非常漂亮的门面。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大门,足有5米宽,大门两侧有结实而气派的门墩,门墩上面插着小红旗,大门两侧各有一溜起脊平房一字排开,那就是供销社的门市部;从大门往里走是一条硬化了的路,大约宽5、6米,路两侧建有5、6栋起脊平房,那是供销社的办公区、库房等后勤用地;也有加工厂、员工宿舍等,记得最清楚的是烙月饼的小加工房,总是飘出香塌人脑子的香味,我们经常去后院玩耍,实际主要是去闻月饼香味的;还有一个废品收购站的大院,里面堆满了回收的猪毛、猪羊骨头、破铜烂铁等。
崞县夭供销社最早成立大约是在50年代中期,最初供销社不在现在的地方,是在河槽北侧,呼凉公路崞县夭段长坡下来的那片平地上,房子用的是地主留下来的宅院。当时是由崞县夭及附近村的村民入股集资建立,据我叔叔回忆当时我爷爷还保存着一些供销社股票,颜色近乎泛黄,在一个小铁盒里放着。到60年代初,也就是时隔十来年后,供销社发展壮大了,一次性地将本钱和红利按集资数额返还给股民。当时好多人家早把那些股票或丢失或忘记或扔掉,谁也不把它当回事了,但供销社一直还保存着底账,所以,即使丢失了股票,还是按底账还了本金和分了红,尽管数额都不是很大。
据崞县夭供销社职工李占威回忆,供销社从长坡下的原址搬到长坡上的现址大约是60年代初期,可能由于财力所限,是分几期建起来的。第一期建的是综合门市部;第二期建的国营食堂,大概是一九七七年春季翻修,于八月底峻工并营业的。第三期建的土产生产资料五金门市部、糖业烟酒付食品门市部,大概是一九七八年春季扩建翻修,于同年八月峻工营业的。此两项工程都是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在建西院招待所时,利用人家的钢材水泥木材等材料建成的。从总体布局和规模看,是从开始时就做好了大致规划,分期建起来的,门市部的布局期间有过调整。
崞县夭供销社共有6个门市部,分别是百货门市部、糖业烟酒付食门市部、土产生产资料五金门市部、医药门市部、集体门市部、农付畜产品收购门市部。有三个厂,分别是糕点加工厂,冰棍加工厂,屠宰厂。还有国营食堂、招待所,凉城县崞县夭供销社驻呼采购站。

崞县夭供销社有八个分销店,在公社、大队的大力支持下,挑选当地地理位置比较开阔、出行方便并便于联系社员又安全的位置而落址。八个分销店的建筑面积大约6000平米。当时崞县夭公社有九个大队一个青年队。基本上一个大队设立一个分销店。北沟三个大队三个分销店,分别是岱州夭分销店、兰家夭分销店、盂县夭分销店。一九八O年为安排集体工人员增设了圐圙分销店,撤销了原来的圐圙代销点。中沟有三个大队三个分销店,分别是喇嘛沟分销店、三犋夭分销店、碾坊夭分销店(分销店设立在碾坊夭大队朱家滩小队,此地址比较开阔顺路,虽然分销店在朱家滩小队设立,但仍按大队启名碾坊夭分销店)。南沟有二个大队,分别是前德胜大队汾州夭分销店、太平寨大队杜岱营分销店。所有的大队所属小队,凡属交通不便或针对社员刁早搭黑的生活习惯都设有代销点,共设有大概16个代销点。其中北沟有8个代销点,分别是九号代销点、哈朗代销点、水磨代销点、老虎沟代销点、庙沟代销点、挠上代销点、拉红岱代销点,圐圙代销点;中沟有5个代销点,分别是大坝代销点、马鞍桥代销点、田四郭夭代销点、李家夭代销点、好来沟代销点;南沟有3个代销点,分别是侯芝夭代销点、西滩代销点,后德胜代销点。太平寨大队的杜岱营代销点随着一九八0年设立分销店而取消。
供销社的门脸儿房东西大约 100多米长,门脸儿是水泥灰的主基调,配以大气的装饰,总体感觉相当气派、庄重。房顶前有大约10公分的出檐,一方面漂亮,不显突兀,同时也方便下雨时排水。每个门脸儿的顶部以门为中心,门上饰有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两侧是排列有序而又上长下短的三杠杠装饰,最左侧是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挨着是用中文蒙文双语拓印的凉城县崞县夭供销社,还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其余分别是五金土产、国营食堂、副食门市部的门楣,这些行草拓字字体飘逸灵动,苍劲有力,据了解是崞县窑学校穆凤岐老师书写的墨宝,并制作字样,由崞县夭村泥瓦匠乔台小拓刻上去的。而每个门市部的门上面都饰有长约1.5米、宽约1米、厚度10公分左右的平台,既可遮雨,又是装饰;开阔的窗户,明净的大玻璃,窗户外有一个合页式可以开合的木质护板,白天营业时折叠打开,夜晚则关上,用一根铁栓护住,从里面挂锁,确保安全;窗户下面的墙面也用大棱形的格子装饰,整体供销社的门面显得威严庄重,气宇轩昂。
综合门市部是供销社最大的一个门市部,也是最红火的门市部,主要卖百货针织类。逢年过节,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兜里没装几个钱,却什么也想买,这里瞧瞧,那里瞅瞅,摸摸道叉子,捏捏里面的钱,盘算着,绕来绕去,犹豫不决,买上心爱的东西后满意而归。从大门进来后,有一个入深大约2米多的门厅,东西各开一扇门,可以分别进东西厅,进去以后里面是相通的,东西大概有16米长,南北有 8米长,约130 多平米。最里面靠墙是货物陈列架,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架和柜台那会儿叫栏柜,其间有1米多的距离,那是售货员的地盘,栏柜上面和外侧靠上是加厚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的商品,栏柜里面推拉门门可以开合,方便售货员拿去东西。栏柜作用很大,有些大一点的物品直接就摆在栏柜上,起到了陈列的作用,另外售货员卖东西大多需要在栏柜上操作,比如卖布料,就是把布料展开放在栏柜上,用尺子量好,用剪刀铰个小口口,然后嗤啦一声扯下来;有时钱也放在栏柜上双方进行核对。售货员俗称站栏柜的,当时很吃香,是吃市贡的,也就是国营工,谁要是找上个站栏柜的对象,那简直太嬲了,谁家要是有个站栏柜的,那全家腰杆也挺直。门市部的东面是卖文化用品和化妆品之类的,有书包、书本、铅笔、橡皮、钢笔、毛笔等,还有一摞摞整张的大纸,那会儿本子贵,大多数人买上整张大纸(1米左右)回去自己裁开,订成16开、32开的本子用;有白色的有光纸,稍贵点,人们很少买,也有彩色的,我们常买的是一种棕黄色发点黑的纸,比较便宜,几分钱一张,可以订一个小本本。那会儿化妆品种类少,多数只有雪花膏、棒棒油,有万紫千红牌子的,大小两种圆八八,上面印着特别漂亮的花,揭开盖盖,里面有一层白灵灵闪光的锡纸,揭开锡纸,圆八八里面的油又白又香又细腻,放在鼻子上闻一闻特别香,抹在脸上好远就能闻到香味,不过这种奢侈品只有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还有一种印象比较深,就是海贝儿油,有大中小三种海贝儿油,特别漂亮,海贝儿头鼓鼓的,有就像牙齿一样的东西上下可以扣住,其实就是用海贝儿壳儿做的。棒棒油是摸手油,有一股清香的、甜甜的味道,平时也舍不得买,只有冬天用凉水干活多了,手皴开裂子,疼的不行,才舍得买棒棒油抹上,特别管用,抹两次手就不皴了。卖的最多的还是放在一个大罐子里的雪花膏,自己带一个小瓶瓶或者用空的万紫千红圆八八,去按克数称上,当然得把皮刨去。说实在的,我那会儿只买过5分钱一根的棒棒油,做梦都希望能有一盒万紫千红,但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买过。综合门市部的西面是卖布料、棉花、被面儿、褥面、毯子、鞋帽、袜子、针线和成品衣服的。有很长一节柜台是卖布料的,因为那会儿人们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裁缝和女人们做的,卖的布以棉布为主,有白洋布、红市部、黑蓝布、灰布等;有条绒布,如蓝条绒、黑条绒、红条绒等;还有各色的卡布,以深色的为主;后来流行一种化纤布料,名字叫的确凉,薄薄的,色泽鲜艳,比较挺阔有形,有粉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等,妈妈们都舍不得穿,卖点鸡蛋、羊毛、猪肉什么的攒点钱给姑娘买上几尺,让村里的裁缝给做成长袖或者半袖,那时姑娘们若能穿上一件的确凉的衣服,那能爱到极致,晚上洗了,白天穿上,睡觉时叠得整整齐齐,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还有做被子褥子的大红花大绿花小碎花棉布,夸张的大红花配以绿色的底子,真真的红配绿,不过感觉挺好看。后来还有成品缎子的被面儿褥面儿,看上去特别有光泽,摸一摸,软软的、滑滑的,上面镶嵌有龙凤呈祥、花团锦簇的漂亮图案,有大红的、粉的、绿的、黄的等,特别漂亮。布料大多一卷一卷的立在架子上,或者放在栏柜上,色泽鲜艳、五彩斑斓。还有做好的成品衣服,主要有褂子、裤子、棉服、大衣、围巾等。
国营食堂在供销社的最东面。面积大概有120多平米,靠东侧南北向有一溜栏柜,这个栏柜里大概有2、3米宽,摆放着月饼、馒头、麻花、包子、白焙子、油炸糕、烧鸡、猪肘子等随时散发着各种诱人香味的食品,月饼是一毛五分钱、二两粮票一个,馒头五分钱、二两粮票一个,白焙子八分钱、二两粮票一个。月饼红如个茹茹、鼓喷喷的,散发着胡油和白糖混合的香甜,麻花个头挺大,将近一匝半长,好像是2两大,好几股股拧在一起,红黄红黄的,油个愣愣的,看着就流口水。大人孩子们经常去国营食堂转转,其实手里没钱,最多能买上一个馒头、一个月饼或者一个麻花解解馋,更多的是去闻闻香味儿,饱饱眼福后悻悻离去。国营食堂里摆放了5、6张木头桌子,供有钱人去吃饭下馆子,下馆子的人并不多,桌子常常空着。每年的八月十五,买月饼的人拥挤在国营食堂窗口前,连窗口两边的窗台上都扒着好多人,大家都担心晚了就卖完了,买不到了。
西面的副食门市部稍小一些,大概60平米左右。主要卖水果、糖、盐、调味品、糕点、酒、纸烟等,水果有苹果、梨、桃、杏儿、红枣、黑枣、柿饼等应季水果和干果罐头,糖有白糖、黑糖(红糖)、冰糖、水果糖等,糕点主要有月饼、饼干、桃酥等,印象最深的是一毛钱可以买9块儿水果糖,糖用打蜡的花纸纸两头拧住包着,小朋友买上后小心翼翼的打开,先舔一舔,再放到嘴里呡,那甜直甜到心里。女生会把糖纸纸布拉展,夹在书里保存着,大多数女生有存糖纸纸和纸烟盒子的习惯,除了自己买的,大部分是路上捡的,清理干净后视如珍宝,夹在书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小朋友之间还经常互相展示自己的藏品。那时还卖一种糖枣,特别好吃,大小如红枣,没有核,黏黏的、甜甜的,就是现在的蜜枣。还有桃酥,酥的掉个生生了,人们平时是买不起的,在眊人或者相亲时才买一斤或者二斤,站栏柜的给称好,拿一种发黄的纸包住,上面盖一小块儿红纸纸,再拿绳绳挽住,油会从纸上渗出来,油晃晃的招人馋。月饼也是这样的包法,月饼的油更多,瞬间会渗出来,十里飘香。
供销社最西边是文具门市部。堂妹告诉我,她印象最深的是中间玻璃柜台里摆了二十几本小人书,精美的封面,漂亮的字体,常常吸引她在哪扒着看好半天,其中有果戈里的《死魂灵》(她说主要是这个题目老是让人想象不到内容,所以记得深刻)。一本小人书大概一两毛钱,可是口袋空空,只好每天去饱饱眼福,凭空想象一番,也就暂时得到了满足。到到快过年的时候,柜台前面的空地上方拉起了几根铁丝,上面用夹子夹着新的年画,飘飘扬扬,犹如万国国旗,画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经典名著,比如《许仙与白娘子》,还有胖娃娃、鲤鱼跳龙门等。平时没有多少人的文具门市部这时人满为患,大家议论纷纷,反复挑选,都想用一张新的年画为贫寒的家带来一些新年的新气象。她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分钱可以买两颗还是三颗没有包装纸的透明球形糖,但那机会也不多。有一次,叔叔要去县上(凉城)开会还是办事,在供销社门前等班车,临上车前突然反常慷慨地给了她一毛钱,她觉得简直是发了大财,欣喜若狂!直奔门市部买了彩色透明球形糖。
其他门市部如五金土产等,分别卖鞭炮、雷二炮、钉子、油漆、煤油、烟筒、火炉、洗脸盆、盘碗、水杯、暖壶等,和那几个门市部相比,去的人较少,只有买东西才会去。而当时自行车和缝纫机,价格是150元左右,按理说应该在五金门市部摆放,但相当紧缺,需要凭票购买,凭票先预定,几个月后才能进回来,一回来人们从库房就提走了,根本到不了门市部。缝纫机有燕牌的、上海牌的、蝴蝶牌的等;自行车有飞鸽、永久、红旗、凤凰牌的。尤其逢年过节,供销社总是挨挨挤挤,人头攒动。大家会拿着一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点花布,给孩子做一身新衣服;买点棉布棉花做个新被子,让家人暖暖和和的盖上;买上一斤白糖一斤红糖烙糖饼或者蘸糕吃,让清苦的生活甜一甜;买一斤二斤水果糖饱饱孩子们的口福;买点煤油点亮煤油灯;买一二两花椒熬年夜炖肉煮猪头;买点鞭炮雷二炮红红火火根嘠的放放,平添喜庆欢乐氛围。而本村和临近村的和小孩子们,则拿上大人给的一二毛钱,在大年三十那天也能跑供销社两三趟,这个门市部进,那个门市部出的,总要把门市部跑遍,把东西看遍,不知道该买什么,实际到最后,男孩子肯定买了鞭炮,女孩子则大多买了糖、雪花膏或者花手绢,然后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
崞县夭供销社不仅是售卖商品的地方,也是人们闲暇节日聚会的地方,更是人们的心灵精神寄托的地方。供销社前面有大约10米多宽的空地,空地前有一个1.5米高的高台,人们会在高台台处坐下叨拉叨拉,男人们说说今年的收成、说说明年种什么好,也天上地下的吹吹牛,女人们则会夸夸自家的娃娃出息漂亮,说说谁家的娶回的新媳妇儿漂亮孝顺,也会撇着嘴东家长李家短,最后笑成一团,各回各家做饭。供销社的高台大约10米开外就是呼凉公路,供销社门前是班车站点,去往呼市的站点在路北,去往凉城的站点在路南,人们出门往往去车站比较早,既是等车,也是乡里乡亲的聚会点,大家在哪儿说说笑笑、嘻嘻哈哈,车来了就坐上车去城里逛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村里都要组织扭秧歌、踩高跷,而供销社必定是扭秧歌、踩高跷的中心地带。崞县夭及周边十里八寸的村民们早早地集中在供销社门前抢占有利地势看红火,完全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崞县夭及附近的元山子村会在本村集合扭上一通,然后在供销社门前汇合。供销社提前垒一个1·5米多高的大炭旺火,火势熊熊,火光冲天,真是旺旺旺,人旺财旺运道旺。扭秧歌前必定放一通炮,鞭炮二踢脚轮番响起,鞭炮噼噼啪啪,二踢脚更嘎震耳欲聋,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锣鼓大钗响起,那时敲锣打鼓也叫动动铜器,可能是声音瓮声瓮气,所以叫铜器。而扭秧歌的队伍总能在供销社尽情红火,大扭特扭。大公子风度翩翩、腰软肚硬,身穿长衫,头戴公子帽、手执夸张的大扇子,在秧歌队前扇活开引导整个秧歌队扭得那叫一个欢,崞县夭村饰演大公子的男人名字叫大兰柱,1米8左右的大个子,把个大公子扭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多少年后我们都记得大公子的潇洒和翩翩风度,一说起来,无不赞叹,估计那应该也是大兰柱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候,好像无人能够替代。猪八戒腆着大肚,撅着长嘴,笨心心地扭来扭去,到处沾花惹草,惹人笑得前仰后合。而一个丑媳妇儿则打扮的又怪又丑,头上罩个头巾个嘟嘟,脸上画着夸张的大红,手里拿个笤帚不停地呼扇,和猪八戒配合的惹人喜爱。车子灯也叫花车,是秧歌队的核心,架车子灯的一般是村里漂亮而身体比较好的姑娘,她驾着车子灯扭得活灵活现,如鱼得水,她跟着大公子的节奏,而整个秧歌队跟着车子灯的节奏.车子灯后面紧跟着一队几十个姑娘组成的花篮队伍,她们衣着艳丽,都是大红大绿大粉的衣服,脸上搽油抹粉,红嘟嘟的,头上戴着花,肩上担着花篮,就如同未出阁的小姐一样羞答答、美滋滋儿,风情万种,迈着小碎步,扭来扭去,引得人连连喝彩,迷倒一片,尤其是后生们们可能早已从中物色好自己心爱的姑娘了。那时饰演花篮小姐比较多的姑娘有板板、凤凤、范儿范儿、妙妙、仙梅等,她们都被本村的后生看对,恋爱成家,过上了幸福生活。秧歌队最后面的是大头宝宝,都是由半大小子饰演的,头上戴个笑容可掬的大头宝宝,活泼可爱。每年秧歌队在供销社的表演算是整个正月十五的重头戏,时间往往持续近一个小时,充满喜庆祥和欢乐吉祥的浓浓色彩和节日氛围。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兴起,国营商店举步维艰,崞县夭供销社同全国各地供销社一样,进行了改革,于上世纪90年代初转制卖给了私人。不过,供销社的门面基本保持了原貌,没有变,只是从中间进行了分割,变成了小的个体商店,分别挂上了自己的牌子,但崞县夭供销社几个大字依然保留、饱经沧桑。后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个人挤入商业领域,有的在原供销社的高台下面靠近呼凉公路的地方盖起了房子,开起了小卖部、小饭店,生意红火,原供销社的那些门店随着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部分倒闭。但是供销社的房子、门面,供销社门前的大树、高台子依然屹立在风雨中。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崞县夭供销社经历了从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国营到个体经济的过程,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它辉煌过,红火过,也阵痛过,它的繁华景象早已成为历史的云烟,但是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它却依然矗立在崞县夭村的中心地段,述说着风雨历程;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心中不倒的丰碑。
而今,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布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供销社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三农"方面将如何发挥其作用,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