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淄博烧烤成为“淄博烧烤”时,“淄博烧烤”已经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更具有了精神层面的意义——真诚、善良。真爱是拯救良知的唯一良药,现今的“淄博烧烤”已经承载起了对良知的唤醒和真善美追求的责任。人的善意一旦被激活,就会自动扩散,但愿我们的社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前几天四川的朋友说“淄博烧烤”都开到四川来了,当然还有各路消息来源,据说“淄博烧烤”好像在不少地方都要开张营业了。
看到这些消息,我觉得真没有什么好欣慰的,反而有些忧心忡忡。
不知这些出去开店的老板们想过没有——“淄博烧烤”为什么火?真是你的烧烤有特色和独特的风味抑或是价廉物美吗?
如果仅仅从“淄博烧烤”的物质层面——也就是它的特色、风味甚至于串串的肉质好份量足等等方面去看待“淄博烧烤″的火,那就真是太浅薄了。

关于“淄博烧烤”,我在上一篇文章《天下相亲又相爱》曾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心目中“淄博烧烤”早已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了“博爱″的代名词了。是天意吗?“淄博″因为有着这个“博”就应该承载起这个“爱”吗?如今它真得承担起了这个“爱”,以“博爱”昭示天下,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
“淄博烧烤”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真诚和善良从来都没有从人们心底消失,它需要一种“激活”机制,而“淄博烧烤”成功的扮演了这个角色。
这一个多月来,当我看四面八方的“赴淄赶烤″的客人“朝圣″般的朝淄博涌来时,我终于相信真诚善良是可以通过声波、甚至于“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电磁波的传播的。
估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人们是冲着这座城冲着这里的人,而不是冲着“淄博烧烤”来的。
“淄博烧烤”的老板们在没看清或忽略了这一点,去外地投资“淄博烧烤”,恐怕成功的机率会很小,因为在你投资的地方压根就没有这种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淄博曾是齐国之地,一个流传千年的典故也许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淄博烧烤”荡漾出来的真诚的爱有关,但我相信它是能够通过无形的磁场传递散播开来,因为我知道物理学意义上的磁场其吸引力渗透力是很强大的。
节日期间,外地朋友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到淄博找我,说是要带孩子来感受一下“淄博烧烤”这份真诚热情,他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很多自然人文景观都让人叹为观止,但这些年来我们却丢失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我这次从远在两千多公里的地方带女儿来淄博,就是让孩子来感受一下这份真诚和善良,让她知道“人间自有真情在”。
朋友的这段话让我深受感动,我一下想起了视频上的一些大V质疑“淄博烧烤”能够火多久,在他们看来,很多地方的烧烤都比淄博烧烤有特色,每当看到这些所谓的大V的质疑时,我都忍不住想笑,笑他们这些大V的头衔是怎么来的,连淄博一般市民都能想明白的“淄博烧烤”意义所在,他们怎么就只看到“烧烤”这个层面上呢!

关于“淄博烧烤”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从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喷”几乎成了网络生态的常态了,在一个无处发泄心中愤懑的社会里,在网络上“喷”无疑是一个很好泄洪口,奇怪的是“淄博烧烤”却颠覆了这种常态,众口一词的赞颂成了常态,也有试图“喷”、“贬”的视频,却没人附会,更没人起哄,可见“淄博烧烤”的善意是多么滋润人心啊!
人的善意一旦被激活,就会自动扩散......
现在在淄博,真诚善良已经深入每一个市民的心中了,正如我在上一篇《天下相亲又相爱》文中所说的:也许“淄博烧烤″会成为促进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催化剂。
现在我似乎越来越确信这一点了。
我之所在写“淄博烧烤″时一直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心中“淄博烧烤”已不是物质意义上的“淄博烧烤”,而是能暖人心并注入精神世界的文明因子了。
“淄博烧烤”已经成了传递美好传递善良的火种,它表达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能够真诚相处的向往,谁不希望这样的“淄博烧烤”能够持续的火下去,并且让九州大地在这样的美好中火起来呢!
2023年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