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方法例示
段 维
1.常规分析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当然,这里说的“比较固定”,是指这些要素在诗词中通常都会被描述出来:有些诗词表现得明显,有些诗词则表现得隐晦一些。虽然隐晦,但认真去寻察还是能发现的。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能切中诗词命脉,明确立意,体会诗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赏析:
2.意象分析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3.表达技法分析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
(3)描写技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4)构思章法,如先抑后扬手法的设计,递进、转折层次的契合圆融,起承转合结构的灵活变化;
(5)描写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
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赏析:
4.比较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事实上,生活也总是在各领域进行着有形无形的比较,无处不在,古今一例。相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相互比较,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相互比较,都能够以短衬长,或以长衬短,或长短互见。下面我们看一个题材相同、体裁相近的示例: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颖师琴歌
李 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珮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赏析:
其一,句法比较。韩、李同样好作古体诗,韩诗有着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他把散文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开创了“以文为诗”的先河。而李贺却更多地从屈宋骚体诗中汲取营养。同样是写“听颖师弹琴”,在语言节奏上,韩诗五、七杂用,着意构成诗歌句式和篇章体格的散文化,显得迁徐悠悠,从容不迫;而李贺纯用七言,整齐划一,显得清刚挺拔,节奏快捷。
其二,风格比较。在表现屡遭挫折的内心情志与不平则鸣的愤懑情绪方面,李诗较韩诗更直接、更外露。韩诗后八句写听后所感,诗人听后忽起忽坐,泪湿衣衫,深受感动,不忍再听,于是推手止之,祈求无以冰炭置肠。这里,既正面表现了琴声顿挫跌宕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显出诗人听琴后的强烈共鸣,又侧面映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全诗就在这相互映衬中戛然收笔。而李诗却在病体惊起后想到请人作歌赞美,原本应直接请卿出面创作歌诗,才能引起轰动效应,而我李贺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奉礼郎,虽然作诗歌颂,未必能为你颖师高超的琴艺添色。两句从表面看,似为李贺谦辞,实则内含不平,大有愤世之慨。
在追求奇险怪异的共同创作倾向中,韩愈力主“惟陈言之务去”和“寻摘奇字,洁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而李贺进一步把这种尚奇诗风推向主观夸张、幽深孤峭和冷僻奇艳。因而即使是写同一题材,两人在诗歌意象的创造和诗美的表现上意趣相差甚远。韩愈写听颖师弹琴,以常态物象构成听觉的通感转换,在他笔下,琴声婉转缠绵处有如儿女呢喃,诉说衷肠;激烈处如勇士出征,悲壮激烈;美妙处又如百鸟喧啾,内有孤凤,引吭而鸣声清越……诗人被感动得泪眼傍傍,不忍卒听。这种描写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而在李贺诗中,喻象更多的是主观感情移情作用下离奇的变态,更重虚拟。这种非凡的天国之声可使病中的诗人闻琴起坐。为了赞美琴声的超凡脱俗,诗人以“别浦”(天河)状其幽忽,以“双凤”状其和鸣,以“秋莺离”状其凄楚,以“越王夜起游天姥”状其飘渺凌空,以“清臣靛水玉”状其清肃,以“渡海娥眉”状其姗姗欲仙。在运用了奇丽的神话意想之后,还用了周处斩蛟和张旭狂草这两个典故来状其琴声之猛烈纵横,可谓极尽能事。相比之下,韩诗尽管奇崛险怪却并不艳丽,而李诗却更多地体现出主观色彩主导下的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
段维,1964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心潮诗词》评论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