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这不是夸张的文学修辞,而是时代的印证。今天我们有幸走进了乡村振兴的标杆村庄——耿店村,走进这座极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村庄,同时也见到了引领耿店村发展的“领头羊”、“模范生”,“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耿遵珠书记,更是亲眼目睹了王长新老师《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乡村巨变。 书中对耿店村的乡村振兴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以宏大历史观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既有现实的记忆,又有村庄不断行进、变革中的痛觉,诸多元素勾连交织,加上他思考的结晶,才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很有分量,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的长篇报告文学,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如果说一部理想的报告文学是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的圆融,我想这本书已经做到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是文学方面的,更是一部反映我国乡村如何蜕变与生长,向现代化新农村转折的全景式社会学著作,书写乡土中国的变革样态,同时具有民族志和社会人类学价值。 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书写者,也是参与者,好的文学要找准文学介入时代的交汇点,不断寻求更有分量、更具审美感染力的表达。当下的乡村需要倾听,乡村大地看上去在乡愁的记忆中日月轮回、风清云淡,其实在时代的巨轮下,已经暗流涌动,在守与变之中完成了一种新的能量守恒。当一个作家在完全意义上进入一个村庄生活内部,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这片土地上打井,其中的每一项举措、每一个故事都与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息息相关,这其中的复杂样态、丰沛的情感会像泉水一样喷涌。 王长新老师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了解、图片搜集、考察调研、资料阅读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从火热的生活现场中采访获得许多创作素材,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耿书记以为民担当的情怀、开阔的眼界、廉洁表率的示范、干事创业的热情,带领百姓致富振兴乡村的故事,采访记述之深入,令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优秀乡村党支部书记的新面貌。作品人物形象饱满、事迹真挚感人,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文笔清丽,既有对时代理性的思考,也充满了对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的激动与喜悦,深入挖掘一个有鲜明性格的人,与这火热的时代产生的交融,迸溅出耀眼的火花,与国家乡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正是这一记录的意义和光芒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的:“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部书恰恰回答了如何留住乡愁,为乡村持续发展留住人才,激发活力的解决之策,忠实记录了耿店村鲜活的实践范例。近几年,在耿书记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种起了蔬菜大棚,“棚二代”成了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耿店村也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申办了绿色蔬菜商标,还成立了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育苗、生产、运输、包装、恒温冷藏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村里也修好了公路、盖起了小楼,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 作者不厌其烦走遍了整个村庄的角角落落,这部书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用脚写出来的”,一次次对文中人物登门采访,有时直接进大棚、走田间,跟村民拉家常唠嗑,从而真实地勾勒出了“棚二代”奋发向上的剪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村庄里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新型农民,正在满怀壮志潜移默化地改变、改造乡村世界。过去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农民对未来的向往,乡村振兴不只是“农业”的振兴,它是依托土地而实现的新生活样态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乡愁”,也是他反复谈到的“逆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隐藏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召唤青年返乡。乡愁,不只是情感上的怀旧,它更是某种被需要之感,一个人只有被故乡接纳,安居乐业,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到致富之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他才不再是漂泊的“过客”,而成为乡村家园真正的主人。如今,这片土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处充满了现代农业的气息,已经把根留住,把幸福紧紧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专题片中曾经讲过:“我想在今天,人民的命运、希望、眼泪、欢乐,仍然是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她还引用一位诗人的句子说,“这里有泉水,就在这里停下吧。”文学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始终在追求一种持久性的力量,那就是书写繁星点点生活的馈赠,书写人间悲欢离合中的真善美,记录人类每一步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求。王长新老师就在耿店村这口泉眼停下,发掘了这里的真善美。报告文学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创作艺术,《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最大的成功是兼具了这两点,特别是作家饱含对乡村的深情,发自内心对人物的真挚情感,对这片热土持久的关注,始终贯穿于全书。比如文中的很多章节,艰难的抉择、新村分房、拆迁动员、从失意到诗意等环节都写得生动可感,像甘甜的泉水一样,动人心扉而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耿遵珠书记肩负他的使命,下好、下活乡村振兴这盘棋,画出了自己属于时代的“新富春山居图”,在躬身实践中找到了宝藏;耿店村民辛勤耕耘,抓住发展的契机,迎来了鲁西北平原上的春天;王长新老师用他智慧的雷达发现了这里的勃勃生机,开掘出了文学的泉眼。正是如此,我们才目睹了一场繁花似锦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