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总有一天将爱我
作者/罗伯特·勃朗宁(英)
选自——思思为你诵读
你总有一天将爱我,我能等
你的爱情慢慢地生长;
像你手里的这把花,经历了
四月的播种和六月的滋养。
今天我播下满怀的种子,
至少有几颗会扎下根;
结出的果尽管你不肯采摘,
尽管不是爱,也不会差几分。
你至少会看一眼爱的遗迹——
我坟前的一朵紫罗兰;
你的眼前就补偿了千般苦恋,
死又何妨?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作者介绍】
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年5月7日-1889年12月12日) ,是一名英国诗人,剧作家。
勃朗宁早年受雪莱的影响,20岁出头就出版了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抒情诗集《波琳》。他以心理诗,特别是戏剧性独白诗(dramatic monologue)而闻名于世,对现代诗歌和小说都有重要的影响,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Dramatic Lyrics),《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诗剧《巴拉塞尔士》(Paracelsus)。
【情感经历】
罗伯特·勃朗宁和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的爱情故事,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美的爱情佳话之一。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1861)英国诗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自幼聪慧,在乡村度过幸福的童年生活。15岁时从马上摔跌下来,伤了脊椎骨,长期卧病在床,博览群书,醉心于诗歌创作。
伊丽莎白是一个位很有天赋的女性。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和希伯莱语的《圣经》。早在13岁时,其父便私下出版了她称之为“伟大史诗”的作品以及《马拉松战役》。20岁时又出版她的第二部诗集。1833年她翻译的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问世。同年随家迁居伦敦,结识了华兹华斯等诗人。1838年,她以诗集《天使及其他诗歌》成名。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1844年发表了短诗《孩子们的哭声》,愤怒抗议资本家对儿童的摧残和剥削。这首诗对敦促国会讨论反奴役儿童议案起过一定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诗人的声望。
1845年她第一次与罗伯特相见,此前他们已为诗歌神交已久,据说有一段时间两人每天一封信。罗伯特与她见面后,便开始了热烈的追求,丝毫不介意她大他6岁,年已39,且久病在床。
在罗伯特的爱与鼓励下,她创造自己的奇迹,她开始离开她蜷缩了多年的屋子,先是被人抱着下楼,接着可以在搀扶下自己下楼了。第二年的春天,在遇见勃朗宁之前在病床上躺了24年的巴莱特可以自己走到大街上了,爱情所创造的生命奇迹终于使她可以回报勃朗宁的执着了:“如果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我的健康更好一些,那么到那时候,由你决定吧。”
1846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诗人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私奔,在教堂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各自出发逃往意大利,并在比萨会合,去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成功了。三年后,即1849年,他们已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定居。一日,伊丽莎白送给她的丈夫一件珍贵的礼物——44首她为丈夫写的十四行诗,里面有开始时的怀疑,与家庭抗争的恐惧,与爱人的甜蜜,及最终爱的胜利的喜悦。据说勃郎宁夫人是在婚前的恋爱中写下这40多首爱情十四行诗,直到婚后才悄悄放入丈夫口袋,并说如果他不喜欢就烧掉它们。勃郎宁读后说,我决不敢私藏自莎士比亚以来无论任何语言中最美的十四行诗。因此,这些诗得以印行。1850年,勃朗宁夫妇出版了那44首诗,但做了些伪装。他们用“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为这44首诗命名。伊丽莎白的浪漫婚姻促成了她的,也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最美丽的爱情商籁体诗。
他们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15年。15年中从不曾有一天分离过,就像他们结婚前从不曾有一天中断过情书一样。1861年6月29日,勃朗宁夫人只是患了轻微的感冒,晚上,她依偎着她的爱人,“用最温存的话表达她对他的爱恋”,直到她在他的胸前睡去。
伊莉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再也没有醒来。
在意大利期间,除发表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1850)外,还写下《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会以前写的诗》,同情并支持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直至1861年突然去世前,她仍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达了激进的观点,她痛斥卖淫制度,为追求女权而斗争。她说:“我深信,这个社会的破灭需要的不是关闭门窗,而是光明和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