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011战神李靖大破吐谷浑
贞观八年(635年)腊月,李靖六十四岁时,因疾上书请求辞官,获朝廷批准。不久吐谷浑入侵,闻朝廷需他领兵时,便不顾病老,毅然请缨。
贞观八年(634)十二月,太宗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五行军总管大军西出西海道,昼夜兼程,兵至吐谷浑国都伏俟城(故址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口附近)。
时值严冬,吐谷浑慕容伏允可汗为阻唐军,命其下大肆纵火,而退守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
李靖大军兵分南北两路,以“轻兵掩不备”,穷追不舍。其所率北路军势如破竹,连战皆捷,大败吐谷浑军于曼都山(今青海省共和县南),再败其于牛心堆(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尕海东北)。侯君集所率南路军频战频进,越汉哭山(今青海省日月山),大战乌海(今青海省积石山北端)转战两千里,军至星宿海,达于柏海(今青海省鄂陵、札陵湖)。
李靖部北路军再大破吐谷浑国相天柱王于赤海(今青海省兴海县境黄河一段),经历河源(郡名,治所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东南之赤水城),穷追伏允于且末(今新疆且末)以西。时伏允西奔图伦碛(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企图逃窜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靖军督锐骑入碛数百里,大破伏允牙帐。
接战以来,李靖大军行空荒数千里,跃马积石,横扫柴达木盆地,山风折旗,盛夏降霜,马嗷雪,人刺马饮血,历尽艰辛。经过几十场恶战,李靖大军分路合击,伏允可汗东逃西窜,狼狈不堪,众叛亲离,所部瓦解。
贞观九年(635)五月,在军事节节胜利下,伏允嫡子大宁王慕容顺杀国相天柱王举国降唐。创败之余,伏允悲愤自缢。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前后不到半年时间,李靖大军就胜利平定了战乱,消除了西部边患,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从此,以敦煌为枢纽通往西亚、欧洲著名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促进了西域诸国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归来后,李靖隐退在家,闭门谢客直至离世。
贞观17年(644年),大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江山的诸位功臣,敕建凌烟阁,命画师阎立本描绘24位功臣图像供奉于其内,其中李靖位列第八。
李靖为大唐的建立和强盛立下了不世功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三日,一代名将、战神李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九岁,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不久之后,太宗李世民也龙御归天。唐玄宗时,李靖配享武成王庙,位列“武庙十哲”。后世对其评价甚高,自晚唐之后,李靖逐渐被神化。
李靖在唐初辅佐李渊父子两朝,任大将军三十余年,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将,兵书《李卫公问对》就是他戎马生涯的光辉总结,是其君臣多次谈话的纪录,足见他是“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临机果,料敌明”,唐太宗所赖以咨询的人物。
李靖的家乡,三原县在明洪武八年(1375)修建城隍庙时,就将人们敬仰的李靖作为城隍神供奉在庙内,以期得到他的护佑。
五一居士2023.5.5

李伟华书法: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