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堰,高家堰是什么?
心中荡漾着的浪波,
不时地加速着血流。
激情一次次,一波波地翻滚。
热血一股股,一浪浪碰撞我的喉咙。
让我尽情的诉说……
高家堰,原本没有堰,
是一片沼泽地,是一片浅滩、湖泊,
是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看天吃饭,靠地收场。
每当雨季来临,雷声、闪电,大雨、洪流,
淹没我们的村庄,冲击我们的家园,
吞噬我们的生命。
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留下来的人们还在盼着、等着,
等到洪水退去,重建家园。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度日如年……

高家堰!
开始有了堰,那是东汉建安年间,
陈登开筑高家堰,治理淮水。
一朝朝、一代代,便投入了建堰行列。
人抬、肩扛、车推,无所不能;
挑担号子、拉车耗子、石哦号子,此起彼伏;
夯打、叠坡、灌浆,用心良苦;
饿死、累死、意外死……不计其数。
然而,肆虐的洪水胜似猛兽,
一次次涨水,溃堤、决坝;
一年年补堤、加固、增高。
还是谈水失色,提心吊胆、流离失所。
高家堰,变成了坚固的堰,
那是从乾隆年间开始,推行了“砖改石”工程。
通过不断扩建、延伸、加固;
大兴“蓄清刷黄济运”之策。
规模不断加高、增筑,气势宏伟。
淮河、黄河洪水不断聚集形成洪泽湖。
历时漫长的202年,
固若金汤的“石工墙”也应势而生。
“消能”、“防冲”、“防浪”技术不断成熟,
“凹字榫”、“马牙桩”、“救生桩”技术不断创新,
“丁字缝”、“铁锭勾”、“梯子坡”结构层层把关。
石工墙的构造才堪称世界奇迹。
高家院的石工墙。
不!是石头,是6万多块近千斤重的石头,
是经过开采、铣凿成型的。
不知从哪里来,又怎么镶嵌成19层高,
总高度超过万里长城的石工墙。
全长虽然是67公里之多,
但是河宽是200米至2000米不等的,
其土方量却是无法测算的。
有了高家堰这个核心段的治淮工程。
也有了淮扬乃至华东相应的配套治水工程。
既解决了“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难题。
也圆满完成了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夙愿。
其工艺、规模在全世界已处于领先水平。

高家堰的治水工程啊。
牵动了亿万人的心。
跨越时空,上可以追溯到东汉
下可以延绵到建国之后,代代相传。
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
治水施策,舍身忘死,无所不及。
皇帝不仅亲提御碑以示后人,
又设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固堤。
既有侯二门夫妻二人的跳水挡堤故事,
又有石工头治水设堡的聪慧情节。
高家堰啊!高家堰,你是一个地名,
又不是一个地名!
你是刻在我们心中的座右铭,
你是“顽强、奋起、不屈”的象征。
你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
你是长城、水上长城、不朽的丰碑。
你是穿行在我们心中的生命线,
你是石头、你是糯米汁、
是血和汗融合的屏障。
你是人类最原始工艺的石工墙,
你又是人类几十年、几百年奋斗不止的诗行。
你的劳作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本能,
换来的却是全世界最宏伟的“愚公”精神。
没想过啊,没想过,
你是多么伟大的宏伟蓝图。
你又把祖先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一代一代传播。
没想过,你把洪水能否降服,
你却把洪水变成了天赐的宝物,
一点一滴为人民造福。
没想过,一片沼泽、一片滩涂,
能否让人存活,
却换来了蓝天碧水,锦绣山河!
我们理当感恩,感恩先辈创造出来的、
并享有“水上长城”美誉的世界遗产
没有高家堰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先辈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并且转化、吸收成为我们心中的灯塔、前行的动力、奋斗的航标——
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丁严中 中共党员 商人 江苏淮安人 黑龙江依安诗协签约诗人 作品多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 有21首诗歌被辽宁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古韵新风——诗词鉴赏》一书收录 《父亲的平板车》一文获得江苏省作协举办的“我心向党”主题征文二等奖
朗诵者简介:李莉,网名:茉莉芬芳,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 ,声动淮安阅读会总艺术顾问;资深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工作四十一年,任新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人节目的编导策划,职称主任编辑。荣获中国记协颁发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淮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荣获中央、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党百年大庆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