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庙寺民族文化丰富
文化塑造了民族并成为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如果对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一种综合的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以宗教为其核心或基础的;民族文化的演化过程,也总是同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或者以宗教的变迁为线索。民族宗教的形成,使民族文化具备了精神内核,使民族文化特性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庙寺与民族宗教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瓮安建县后修建的庙寺,每年都有各族群众自发参加的民族宗教祭祀活动。活动宣传民族伦理道德,教导信徒要喜爱良善和憎恨罪恶,做好对别人和社会的服务。
观音堂:城西西门河彼岸。有殿三间,座西朝东,南厢三间,脚门可至后院坝,大坝竹林树木茂盛;北有厢房二间,旁有小河可达后山。河水横绕,四山罗列。光绪中城西街孙李氏削发为尼,募款建,为邑人游览胜境。
文化阁:在梭罗,民国二年坍塌,三年朱勋重建,加修两厢,设华城初级小学一所。
观音阁:在草塘镜屏山,内有五洞,石像景致幽奇。门前清水河,如玉带环绕。
五显庙:在草塘下场口鼓楼坡龙马屯脚前,清光绪初年,重建正殿五间。民国二年,丁泽源、孙国卿等创办高初两等学校于两厢,新建讲堂极壮观,形势尺度,胥效中学为之。开学两月,宋匪入场实寓其间,窗壁几席被损坏。
万寺宫:在草塘上街正街。有大殿三间,建筑宏大,南北厢房各四间,大门三间,均有楼,为何斋公所管,解放前香火极盛。为江西商行会馆。何经营行商,常有十多付挑子经营生意。
寿佛寺:在草塘下司正街。有大殿三间,建筑宏大,为两湖会馆,解放初期香火仍较盛。
觉明寺:在潘家寨,多森林,庙前有古樟树,大树围,古藤抱萦绕之,相传为千年古杨。
龙头寺:在新牌卫,明时创建,雍正年间复建。后遭兵燹,光绪十三年修复。
瓮安县城共有五坛十七庙。山川坛:与风、云、雷、雨云合为一,在城南,称为南坛,方宽二尺四寸,上径五尺,高六尺。立石为主坛,中石镌风、云、雷、雨,左右镌县境山川之神字。石高四尺,宽二尺四寸,坛中径九尺,高四尺,为陈设祭案及主祭官登献之位。坛下径一丈,为主祭、助祭、参神、辞神序列之位。自坛下升坛中,东西阶各一,均为五级,外周砖垣。咸同年间,山川坛被毁,原在坛中举行的祭祀活动改在城皇庙中进行。
社稷坛:在城西门外,称为产坛,亦立石为主坛,左石镌县社之神,右石镌县稷之神,高、宽、级、垣,悉如山川坛,咸同年间被毁,祭祀活动借书院举行。
先农坛:在城南,殿三间,周以垣,咸丰时,县令吴德容改设于东门外。玉书按:先农之祀则世举之,特社与稷,今分而古合,稷与农古合而今分。邑始设时,祠即与诸坛并建,而旧志失载,疏矣。然宫室卑狭,未足揭虔。近县正宗仁李公欲拓而新之,为殿五间,中奉后稷,主旁设先啬主以配食,以左夹室为神器库。凡本祠祭器,及南北两坛神牌、祝版、祭案皆贮焉。而右夹室为承祭官更衣待事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