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修的“非非堂”
朱亚夫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任滁州太守时,写有名篇《醉翁亭记》,由之“醉翁亭”历经千年,至今名扬四海。然而对于他的室名“非非堂”,熟知的人就不多了。其实“非非堂”更能体现他的品性。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他4岁丧父,家境贫困,由其母郑氏亲自教授,用荻草代笔,在沙土上练习书写。天圣年间举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年),任知谏院,力主革弊利民,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外放达11年。嘉佑年间,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后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嘉佑五年(1060年)年,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神宗时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青州(今山东益都),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熙宁四年(1071年)退职,次年病卒。欧阳修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其诗文格高气壮,情清词畅,开一代新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的“非非”室名,典出《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谓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便是愚蠢。欧阳修以此名室,借以自勉自励。他为人正直,是非分明。景佑三年(1036年),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宰相吕夷简,因此被贬。欧阳修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写《与高司谏书》,对高若讷身为谏官,不分是非,反而妄随人言,恶语诋诮范仲淹的行为予以严厉斥责,辞锋锐利,指责高氏“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为此,他得罪权臣,被贬夷陵。以后范仲淹复出,推行“庆历新政”,保守派以“朋党”相诽谤。欧阳修时任龙图阁学士,又以“是是”为之,挺身而出,撰《朋党论》,阐明朋党的实质:“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因此,“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文章理明文畅,旗帜鲜明,一扫所谓“朋党”之谬论,显示了“非非堂”主人的襟怀。
欧阳修被贬为扬州太守时,以其“非非”秉性,体恤民情,宽而不扰,公余则纵情山水,曾在扬州大明寺之两侧,构筑“平山堂”。民感其德,曾建生祠于“旧城”。后岁久祠废,移祀“平山堂”后。清光绪年间,重建“欧阳文忠公祠”。此堂面阔五间,带回廊,方梁方柱,单檐歇山式,高敞巍峨。堂内老檐枋上悬“六一宗风”的横匾,系现代书法名家武中奇于1980年所补书。所谓“六一”,即欧阳氏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合计正好“六一”,故他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此堂的后檐墙中间,嵌一方光绪年间重镌的欧阳修石刻像,此像用刀巧妙,造成光线折射,远看白须,近看黑须,赢得无数游人争相观瞻,以至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