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同题诗《端午源》
精华热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源头,龙舟竞渡
以诗见证
——屈原管理区诗歌学会

1、端午源
□王建平
河泊潭等你
等你诵读九章
等你来品尝粽叶飘香
走进端午源头
磊石山等你
等你去寻找
上仙失落的琴棋
看海天一色的洞庭
独醒亭等你
等你品尝屈原醇
观世人皆醉我独醒
且将洞庭赊月色
青草湖等你
等你约会洞庭精灵
江豚起舞
演绎一场旷世奇缘
汩罗江等你
蓝墨水上游等你
端午龙舟等你
等你百舸争流
2、端午源
□词奴
小时候的这个日子
大人们总爱扯回艾叶菖蒲
对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
人生的文案,不断地更新与删减
唯有英雄刻下的印痕总也抹不去
点一束香火请诗人回归亮处
我信你再也没有了惆怅
有些浩荡就是在鼓声中开始
它薄不过浩瀚的史册
也淡不过杜鹃染红的忠诚
这也许是初夏最安静的时候
粽子和香囊一遍遍被河岸呈现
有多少泪滴,就有多少祭拜的场景
那里面有你顾盼的日子如初开一样鲜活
跳出了江水流淌的湿漉漉的洁白清贞
端午的源头就是河泊潭
河泊潭面积不大
却可以盛下世上所有人的眼泪
河泊潭的水流很慢
慢到可以静静地听完诗人的一生
3、写给汨罗江
□楚歌
汨罗江最早的初心
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所以江水的流向
选择了,放飞自我
自春水初生
从高处奔腾而下
一路向西、西南或西北
不断冲刷两岸纠结的记忆
有些补丁不忍揭开
但有些裂缝一直都在
锯齿般的针线头
断开了许多过去与未来
染着蓝墨水的沧桑
洞穿了磊石山的忧郁
入洞庭、长江、星辰大海
唯独留下河泊潭、凤凰山
千年不变的失落
4、端午源
□云儿
一条江
从远古汩汩流来
两岸芳草萋萋
水映照天光云影
舟欸乃一声水绿
一条江
因投映行吟时枯槁的身影
因聆听“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
因摇荡汀兰、辟芷的风姿
因拥抱能与日月齐辉的身躯
成了端午源头
从那之后
清芬粽香弥漫氤氲
擂鼓龙舟竞渡争流
一桥飞架凌波面
屈子公园展风华
那粼粼碧波哟
永远激荡着岁月的诗篇
5、端午源
□皓月千里
2300年前,一位诗人
在五月初五这天
用生命,将平静的汩罗江水
划开一道裂痕
从此,龙舟载着端午
趟过悠悠的历史长河
在端午之源
采一片绿色的蒹葭
包裹住未曾散落的记忆
让时间的滚烫慢慢熬煮
香甜会在走来的路上
采一把青艾挂上门扉
雄黄酒和着粽香慢慢啜饮
吟一曲诗人传世的《离骚》
五月的天空,那么高远
6、端午祭
□宋和平
回家祭母
中饭过后,和二哥
在后花园,我问
前面有买纸和鞭的么
二哥说,有,去坟上看看
河伯潭是屈原投江的地方
在汨罗江入洞庭的湖口
母亲曾和我说过
屈原呀,打捞上来
就在我们家门口
逆流了二三十里
这地方叫做
沉沙港
7、端午源
□东君
有人说端午
起源于对龙祖的祭祀
有人说春秋时
吴人对伍子胥的纪念
更多的人说
屈原殉国在五月初五
历史的迷雾
我懒得去求证
也不想去澄清
我只是感觉
我家端午节的源头来自奶奶
即湖湘人叫的娭毑
娭毑逝世好多年了
终年八十六岁
从此家里好象
再也没有人在门前挂过菖蒲和艾叶
后辈也没人亲手包过芦叶粽子
8、端午源
□何优红
一粒米
在芦苇叶那里
找到了升华的路径
一个来自田野
吸收阳光与甘霖
成为天地之精华
一个来自江岸
日日被碧波滋养
叶秀花繁
因为两千多年前一个渔夫的执念
它们胶黏在一起
相互成就
嬗变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馔品
9、端午源
□凤兮
粽香飘荡着浓浓的五月
顺应着节气 艾草也供起来了
安插在窗台上 门框边
寄托着对一位诗人深深的哀思
五月的龙舟击水于汨罗江中
号子 锣鼓 声声震撼
浆声是最后的倔强
水手们一个个争先恐后
在浪潮中呐喊
只为不负灵均一人
曾经河泊潭留下先人的足迹
每逢端午我们就在这里
听木头和涛声的碰撞
这一天是一场狂欢也是一场求索
我们把自己和日子一再折叠 等你
一池荷的遥望在热浪里氤氲
穿上崭新的衣服装扮简约的季节
我们和三闾大夫一起过五月初五
10、端午源
□肖岸琼
吃个粽子吧
糯米晶莹
粽叶飘香
是用汨罗江水煮透的
这千年的河水
从《离骚》中,滚滚而来
它见过楚王的遗憾
听过上下而求索的呼喊
河伯潭记得
沉沙港也记得
回来吗
女儿的眼光暗淡
她没有了索求
半边金头塑型
只愿你灵魂安渡
河水,承担不起你的冤屈
回来吧
龙舟竞渡就是为你开道的
芳菲菲而难亏兮
芬至今犹未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