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物品
文′魏增刚
小区里的田阿姨70多岁了,是我媳妇的朋友,她总是从外面拎回一些饭店剩下的凉皮,杂酱汤,常常不是一大袋子凉皮,就是一大袋子杂酱汤,拎到我们的楼下,便打电话给我媳妇,我媳妇便拿了一个盆子,分了部分,回屋后,便把冰箱里藏着的盒装的熟菜或者冻着的干饼分上一些,装好,送给田阿姨。这些熟菜干饼是我带回来的。
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这些干饼熟菜是我(环卫工)清扫路段的修(汽)车店的工人师傅送我的。他们时而就会送我一些油饼米饭干饼蒸馒头熟菜,我在下班后带回了家,放到了冰箱之中。油饼我们一家三口当早点吃,米饭中午炒的吃,夜里做些稀饭喝稀饭烤干饼或者馏蒸馒头吃熟菜。吃不完了便会送田阿姨一些。
对了,还有辣子油,也是修车师傅送我的,我们怕上火,基本上就不吃,上次就送了同在这附近干环卫的二姐一些;还送了在附近做小生意的小舅子一些。当然,也会把干饼熟菜油饼送给小舅子的。
这些修车师傅是能挣来钱的,而且年轻,常常叫的外卖吃,叫得多吃得少,就剩下了;有时叫了外卖,但是又在附近饭店吃了,外卖端提到我的旁边,我便在下班后趁热一吃,余下的带了回去。
我们没有打印机,在外面给孩子打作业,一打几十张,一张5毛,便宜点的一张3毛,得几块甚至十几块呢,小舅子有打印机,我们便让他给打。打后作为补偿就送他了菜油饼干饼什么的。当然有时也会送他一些旧的衣服,让他的孩子穿。
和我媳妇认识的几个阿姨,有时就拎着几袋子自家人退下的旧衣服送了我媳妇,这些衣服成色新,干净,基本上是名牌,有大人的,小孩的,有男式的女式的,我们自己挑几件留着穿,也让孩子穿,小娃衣服小学生衣服就送了亲人朋友的孩子了。有些衣服阿姨们我们也会捐给社区设的旧衣箱的,据说是会收集一块儿拉到非洲捐给那里的人们的。也有上门收旧衣服旧鞋的,常常卖不了几个钱的,论公斤卖,一公斤三四块钱,一大堆几十公斤让收购的一挑成了十几公斤卖三四十块钱,有的阿姨卖,有的阿姨嫌卖了可惜就送人了,常常会送给环卫工朋友的。听说收购下的旧衣服会卖到乡下或者卖到非洲去的。
我在母亲去世后,一个人上学期间,叔娘二姐伯父同学送我过旧的衣物。我初三补习上高中时穿过二姐退下的女式衬衫,穿过二姐夫退下的大号的运动鞋,穿过高兄退下的羊毛马甲;上大专时,伯父送我过褥子,同学送过我棉袄,伯父送过我他地质队退下的旧真牛皮鞋一一冬天穿上一点都不冷;工作后,伯父送我过他们地质队退下的牛皮大包,我出差时,路人以为我是地质队的;我那年春节从南方打工回故乡后,姨婆送了我几双旧鞋,但实在穿不成,我拿回去扔了……前夕大专同学送了我孩子一个旧电脑。
旧的东西也是可以用的,而且在送的过程中,传递了真情友爱,让我们平凡的岁月有了温暖有了感动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板结冰冷?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涌动着一股股的温情。这温情呀,源远流长!路遥说过,“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

作者简介:魏增刚,男,49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长安》《作家故事》《作家摇篮》《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西府文学》《新新文学》《岚山诗话》《商洛作家》《商洛文学》等十余家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