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德与才并重,孝与善同行
其实,只要能收看遵义县《手机报》的人,对袁志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每年发表的各类报道文章近200篇,投稿阵地涵盖省、市、县报刊和国家级网站,每篇稿件都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将正能量传播得淋漓尽致。
袁志陪母亲在苟坝参观
袁志:教师,因擅长写作,被镇政府借用负责宣传工作。
一卷纸墨满载故乡情
作为鸭溪人,袁志眼里看到的,不光是鸭溪的发展业绩,他更看重这座黔北名镇的人文底蕴,精神传承。他饱蘸深情浓墨,描绘古镇的前世、今生和远景。所创作的散文《金鸭妻》、《雷家坡记》,小说《王幺爷六六大寿》、《路啊,路》,诗歌《别了,老屋》、《奇儿归》等,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源源不断地登上各种报刊。
2013年,袁志统筹编撰的《黔北名镇鸭溪》书逾32万字,史料厚重,图文并茂,被列入遵义县文史资料第32辑;2015年5月统筹完成的《黔北名镇商贸新城》宣传片恢弘大气,凸显名镇与新城的完美蜕变和辉煌未来;组织拍摄了遵义县首部镇乡作品,展示乡土文明和唯美风光的微电影《爱在鸭溪》。在该片中,他既是组织者、后勤保障者,又是演员。不到两个月制作成功,不但情景俱佳,还插入了两首原创歌曲,获得好评。
近年来,省、市、县报刊和电视节目上,时时能够见到古盐重镇鸭溪,其知名度与发展速度一样突飞猛进。中国特色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镇等桂冠接踵而来,这些美名又随着各类媒体传遍四方,令名镇蒸蒸日上。而这些都离不开袁志为宣传家乡做出的努力,为此,镇党委政府对他充分肯定,县宣传部也多次表彰。
袁志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他把办公室当成书房,把传递正能量终生事业,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归。在他眼中,民多善举;在他笔下,典型生辉。如“大山的脊梁”——山区教师易叔光、“采集太阳能量的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肖晓俊、2013年“感动遵义县十大人物”之“最美妻子”杨光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一幕幕道德风景向社会输送着爱的养分,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孝字当头永怀感恩心
文如其人,袁志传递正能量的背后是一颗非常善良、积极感恩的心。读过其散文《我与阎王拔河》的人都知道,袁母多年前就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还在六十出头时,医生就多次提醒袁志注意,说其母随时可能不测。
一位资深老中医甚至断言:你母亲肯定活不到七十岁。但袁志不服输,他决心与阎王拔河,并写道:“我知道人固有一死,对于个体生命而言,阎王是最终的赢家,但我仍牢牢地攒紧手中的绳——我的母亲,我要尽最大努力拉她到最后一刻”。
除了读书以外,袁志从未离开母亲。他工作到哪,母亲就一起到哪。他出门必告知,进门必问候,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忘记。近十几年来,母亲除了多病,还两次摔成重伤,几乎年年住院。住院期间,袁志不轻易让家人守夜,都是自己亲力亲为。除了不放心,他还有一个深深的情结:每守一夜,就少一夜了!
2013年除夕,他与母亲就在医院过年。看着他为母亲擦洗身体,喂汤喂药,关怀备至。一位邻床老人感叹说:“儿子如此尽孝,我还是第一次开眼界。”
袁志非但不觉得脏、累、苦,反而以既能照顾母亲,又能做好本职工作而感恩。他感恩命运,感恩祖国,感恩党委政府,他以感恩之心对待所有工作。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母亲一次又一次脱险生还。如今,其母已进85岁,仍安享晚年。
这就是袁志,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文化人,一个旁人眼中的好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