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采
作者:彭云舫
曾几何时,时光抛弃了记忆,灵魂的花朵,一片片凋落,一片片残红惊心。良心失去了天平,潮流的风向偏离了歧黄道中的准绳。医疗成为产业,疾病化作商机,病患挨宰似羊羔。多少生机尚存的躯体,痉挛在生命的黄昏。
世风及此,但他一片冰心在玉壶,真情系桑梓,奉献写华章,像夜晚的明月皎洁春夏,辉映秋冬。
他,何许人也?他就是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颇负盛名的黄碧清——一个荣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桂冠的良医。
黄碧清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伏潭镇卫生院工作。他以事业为生命,用奉献填写履历,凭真诚收获信任,深受领导、同事以及患者的好评,成为一名颇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医生。
1992年夏,天有不测风云,要兴村唯一的一名赤脚医生因病突然去逝,给乡亲们的就医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使该村的预防保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黄碧清每次回老家探亲目睹这种现状,危机意识就会涌上心头,心里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他想,我是喝家乡的水、吃家乡的粮长大的,读高中时,面临辍学的困境,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伸出援助之手,让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现在他们遭遇困难,我怎能眼睁睁地袖手旁观呢?不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于是,他断然放弃镇卫生院的优厚待遇,回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黄碧清回到家乡时,村里给他的“医务室”是两间闲置的、低矮破旧的校舍,给他的医疗设备仅“老三件”而已。面对如此简陋的医疗条件,他曾有过苦闷和彷徨。但是,当他看到父老乡亲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暗暗下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用高尚的医德、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为父老乡亲的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用真诚,用汗水,洗亮美好的憧憬。
以奉献为火,点亮生命,温暖他人
在黄碧清心中,医生是神圣的职业,患者就是自己的亲人。要兴村及其周边的老百姓称之为“120”。无论风霜雪雨,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贫穷富有,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他忙忙碌碌的身影。2005年严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像雄狮一般放开喉咙,狂怒地咆哮;雪花像魔鬼似的抽打着光秃秃的树枝……风雪狼狈为奸,搅得周天寒彻。这时,黄碧清拖着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出诊归来,刚刚躺在被窝里,连被子都还没有睡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立即闪电般地从床上跳起来,直觉告诉他又有急诊。“黄医生,请您快去看看我爸爸,他突然上气不接下气……”门外传来村民张先平急切的声音。黄医生背起急救箱,拿起氧气袋和吸痰器就冲出家门。没走多远,他突然感到腹部一阵疼痛,像刀绞一般的难受,但是他没有声张,深吸一口气,咬咬牙,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前进。来到张家,他立即进行诊断,结果患者是因空洞型肺结核所引起的气胸,需马上送市级医院抢救。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黄医生又强忍钻心的疼痛护送患者到六十里开外的市人民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病人终于化险为夷,他却因过度疲劳和突发性急性阑尾炎引起的剧烈疼痛而昏倒了……他刚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老张脱险了吗?”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洒一腔爱心热血,掬一捧雪中送炭。二十年前,村民彭五仿和胡传枝分别患肝癌和子宫癌,四处求医,导致负债累累。两位晚期患者在村医务室进行辅助治疗时,黄碧清主动为他们减免了数以千计的医疗费用。“对待特困病人,黄医生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彭五仿深有感触地说。黄碧清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他上有年迈多病的父亲,下有两个分别读高中和初中的孩子,家庭条件不言而喻,但是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将金钱利益置之度外,为患者排忧解难。他的每一声脚步,每一次呼吸都是父老乡亲,父老乡亲——生命的长河,流淌着爱的甘泉。
以执着为桨,荡舟学海,不断超越自我
黄碧清深知“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因此,他一面兢兢业业地工作,一面孜孜不倦地“充电”——起五更,睡半夜,在医学的海洋里遨游,在认知的群山中攀登。咬着寂寞,就像咬着伟大,咬着骄傲与自豪。纵然一旦把寂寞咬破,必须吞下一胆囊苦水也不放弃。他博览古今医学书籍,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里跋涉,在《针炙学》《内科治疗学》中吮吸乳汁,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虚心好学,求教于四方名医高师,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秘方、偏方。除此之外,他还自费到荆州市烧伤整形科进修,参加各种函授学习,积极参与医疗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天道酬勤,1999年黄碧清终于获得湖北省卫生厅颁发的医师资格证书,还在《中国实用综合医学》上发表了《酚妥拉明治疗肠麻痹74例》《收治湿润烧伤膏致创面重度感染8例体会》等优秀医学论文。锐意进取的脚步将坚硬的路障,炼得柔软而斑斓,使他的业务能力跃居到了许多乡村医生都难以企及的水准,也使他为乡亲们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邻村的陈希被豆浆烫成深2度创伤,四处求医问药,跑了不少腿,花了四五千元钱,但结果都无济于事。后来找黄碧清治疗,他借鉴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制成“湿润烧伤纱条”进行外敷,结果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使烫伤奇迹般地痊愈了。他,心无旁骛的针灸,以卑谦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他,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
以天职为舵,冲锋陷阵,忘我抗疫
新型冠状病毒张牙舞爪,肆意摧残苍生,掐断生命的咽喉……黄碧清挺一身铮骨,毅然逆行。虎年冬月上旬,超强变异毒株突然来袭,感染比例直线飙升,长城内外疫情形势骤然严峻。广州疫区、深圳疫区、武汉疫区的民工如开闸的洪水涌回家乡。黄医生所在的乡镇核酸检测工作人手严重短缺。其中,要兴村返乡人员特别多,实在难以及时完成任务。目睹此情此景他心如火焚,心想,实现“动态清零”的当务之急就是及时地“应检尽检”,否则,就不能确保父老乡亲的生命安全。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我怎能置身世外呢?于是,他将一把老命豁出去了,毅然决然主动请缨,加入到核酸检测的队伍中去,并且一个人包揽了整个要兴村的检测采样工作。众所周知,这是一项高危险、高强度的工作,但黄医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不下‘火海’,谁下‘火海’?谁叫我穿上白大褂呢?”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如此表白。每天,太阳寐眼惺忪,他就身着防护服,带上咽拭子和拭剂盒走村串户进行核酸采样。这非常时期的核酸采样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黄医生的骨头比它还硬。民工返乡不定时,不定位,有时一个组一天要往返三四次,甚至五六次。他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常常六七个小时不喝一滴水,不吃一粒饭,不上一次厕所。他与时间赛跑,白天与黑夜倒流,汗水与热血碰击涌动,爱和魔鬼生死博弈。防护服犹如那铁桶一般,密不透气,令人头晕、口干舌燥。每天核酸采样结束,衣服就像注了水一样潮湿,胳膊又胀又酸痛,身体如同泄气的皮球一般疲惫,但是,他无怨无悔,从不打退堂鼓。一位年逾花甲、雪染双鬓的老人,以“成功不在我”的姿态,以“功成必有我”的情怀,挑战生理极限笃行不怠,终于使要兴村及时地实现“应检尽检”,筑起了守护乡村的“防护墙”。然而,黄医生却因为与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而不幸感染病毒导致白肺,不得不送省人民医院抢救治疗。在住院期间,他病情刚刚相对稳定,就急不可待地打电话询问要兴村的防疫情况。提起他,村民们有口皆碑:“黄医生真是我们乡亲的保护神,是我们的贴心人!”
春蚕从不自诩,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的尺子。黄碧清扎根乡村三秩有余,虽然早已青丝白首,但勿忘初心,“爱”的处方不变,奉献的轨迹依旧。这一串串生命的足迹,就是一道行走的风景,绽放着别样的风采。
【作者简介】
彭云舫,笔名野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日报特约记、春华杂志副总编。热爱文学,把文学当作精神管道,宣泄情怀,描绘人生,用生命的激情锻造篇章,著述颇丰。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学》《作家报》《戏剧之家》《星星》《绿风》《心潮诗词》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