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黄钟规划及有关项目文化(1)
文/郑金民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为进一步突出度假特色,新版《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提出全面提质升级的要求,其核心具有战略发展空间的就是文化;而文化中最具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就是特色文化、优势资源文化。
洛南县伶伦旅游度假区,突出伶伦符号,彰显伶伦文化,在发挥传统的、特色的和优势的文化资源方面,占居了得天独厚的先机和机遇,为黄钟规划及有关项目文化设计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和机会。
一、黄钟规划
一个度假区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主题,对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开发方来说,是不完美的规划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平庸的规划设计。而要有明确清晰的主题,就必须按照今年二月份已经实施的新版要求,挖掘出属于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在以往“生态理念和环境营造相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的、和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入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文化,使其充分释放和发挥应有的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最终转化为市场价值。
这种文化,对于“洛南县伶伦旅游度假区”来说,除过伶伦文化,再没有二选。也就是说,在度假区的文化规划设计中,突出伶伦文化,创新规划设计理念,以打造展示伶伦文化为内涵的高品质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谋划布局伶伦文化元素、伶伦文化符号,使“洛南县伶伦旅游度假区”成为伶伦文化和中国音乐文化的王国。
黄钟在伶伦文化中就是黄钟之宫,或黄钟之龠,既代表十二吕律之根之本 ,又代表中国音乐之基之魂;既代表伶伦文化,又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所以黄钟规划就是黄钟之龠的规划设计,就是伶伦文化的规划设计,就是中国音乐的规划设计。
换一句话说,黄钟规划就是以伶伦文化为底色,以其历史脉络为思路,以其文化形成为逻辑,以其发展量化元素、符号为数字,在黄钟之龠的基点和发端上,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协调衔接,紧密融合而展开的全面和系统的规划设计,表现和反映黄钟之龠和十二吕律所承载的伶伦文化、中国音乐文化,使伶伦文化、中国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旅游度假之中,宣传伶伦文化,领悟伶伦文化,弘扬伶伦文化,提升旅游度假品质,树立旅游度假新风尚,引领旅游度假新潮流,开创旅游度假新理念,打造优质旅游度假品牌,在全国旅游度假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文化附加值中寻求突破,擦亮伶伦文化名片,为洛南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
具体来说,黄钟规划就是“1、3、12、n”规划。
01、“1”代表黄钟之龠,是伶伦文化之基、之本、之魂,是伶伦文化之根。它是一个乐器概念,又是伶伦文化的概念;它是一个年代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既包含了黄钟之龠及其“吹火管”所追索的中华民族200多万年的火文化和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黄钟之龠厚重的文化历史;又包含了黄帝和伶伦所处的人类原始时期与文明时期、人类安全阶段与物质阶段,人类转型升级大跨越的年代;更包含了以伶伦文化为载体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黄钟之龠的精神和内涵是度假区规划之基、之魂,整个规划设计从它出发,从它展开,形成“洛南县伶伦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即“黄钟规划”。
在整体布局之中,作为个体元素,在项目中具体载体和表现就是核心区的“伶伦造乐汇报遗址”,在这里经典地展现伶伦文化。所以“1”就是第一层级的规划,其它第二、第三、第四层级的规划必须和它保持紧密联系、高度协调一致和有机统一,必须遵循它的精神和历史,顺应和符合伶伦造乐之道的要求。
02、“3”是取“三分损益法”之“3”,表现和反映伶伦造乐的科学精神,是度假区第二层次的规划。该规划充分利用三分损益法的十二律吕的造乐原理,把整个度假区规划为三部分,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和深度融入“三分损益法”的重要元素。
通过“三分损益法”,反映伶伦造乐的辩证之法,和高端的哲学思维,再现事物的辩证运动及其辩证规律,揭示客观存在的辩证性,以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表现以伶伦为代表的华夏先祖的智慧,体现伶伦造乐和中国音乐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展示伶伦文化和中国音乐文化的不朽魅力,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学习伶伦文化,及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修德养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03、“12”取自“十二吕律、十二声响、十二个月、十二中气”之“12”,表现和反映伶伦造乐的自然精神。
“12”是度假区第三层级规划,在“3”的第二层级规划基础上,每一部分又严格地规划为四个亚部分。所以“12”暗藏“4”的规定性。
以“暗4明12”为原则、遵循,全面系统布局,除过“呼伦山”地标性的称谓保持之外,排除干扰,其它山脊水系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部以伶伦文化元素、符号命名,保持伶伦文化的纯洁性、神圣性和高雅性。
以这些元素、符号为载体,深刻表现和反映乐器的十二吕律、季节的十二个月和节气的十二声响,以及中气的十二周期的历史和文化,使之度假区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而且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十二律吕”指的是,伶伦造乐在第一步黄钟之龠试制成功的基础上,第二步十二根竹管试制的成功,反映十二律吕制作方法、过程、发端和历史,使人们比较全面地科学认识十二律吕,与伶伦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伶伦作为中华乐祖至高无上的尊称的历史形成。
“十二个月”指的是,十二吕律的十二根竹管长短确定之后,伶伦又将其竖立埋在地下,再次检验和矫正十二律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冬至”时发出第一声响,从先一年的冬至开始,到来年冬至结束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为十二个月。
“十二个月”内涵月月有乐,年年有乐之意,说明乐存在时空的永恒性,说明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从而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类息息相关,与社会紧密相连。
“十二声响”指的是,伶伦造乐,以冬至声响为起点,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自冬至开始,埋在地下十二根竹管,最长的一根发出第一声响,每一月都有一次,十二个月十二次声响。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这天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太阳向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会逐日增长。所以“冬至”之“至”是“极致”之意。过了冬至之后各地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动态统一体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12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个是节气,一个是中气。“节气”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中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反映。现在人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历时各15天。
从冬至地下热气流冲击第一声响开始,竹管之声从悠扬向粗犷,从低向高,有节奏的发展,十二个月形成十二声响,并成为一个周期。第一周期结束之后,第二周期又开始了。与冬至、与二十四节气,特别是与十二中气紧密伴随,同步周期循环,深刻的反映了声发自然、乐发自然之道。
“十二声响”构成了伶伦文化的“三论”,即乐源于节气,源于自然的自然论;乐成于伶伦,成于人间的人间论;乐传于时空,传于社会的社会论。
“十二声响”深刻的揭示了伶伦造乐的规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底蕴,即黄钟之龠和十二律吕经过了吹火管灵感的启迪,经过了“秦洛”自然之声的筛选,经过了凤凰雌雄之音的锤炼,经过了二十四节气的考验。从而奠定和构建了伶伦造乐之本之根之魂,夯实了中国音乐之本之根之魂,成就了伶伦文化。
04、“n”是指,用若干伶伦文化元素和伶伦文化符号,命名若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度假区若干项目和板块的规划,属于度假区第四层级的文化规划,也是个体单元的文化规划。
伶伦文化元素和符号,在伶伦文化历史大视野中,存在着不同类别、不同序列、不同范畴和不同层次的区别,但它们都古色古韵,历史久远,文化丰厚,灿烂夺目。譬如:
乐器称谓专一符号:龠;
同物异名系列二符号:黄钟之龠、黄钟之宫;
制龠取材系列三元素:竹龠、苇龠、骨龠;
管乐用法系列四符号:斜吹、横吹、竖吹、直吹;
五声系列五元素:肝声呼、心声笑、脾声歌、肺声哭、肾声呻;
吹管系列六元素:唢呐、管、葫芦丝、箫、笙、笛子。
另外,还有五阶音、七声、八音、十二律吕、十二气节,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伶伦文化元素、符号有100单元之多,完全可以满足度假区规划设计的需要。
通过对这些元素和符号的挖掘和运用,以度假区各层次项目和板块为载体,立体的、全方位地展示和反映伶伦文化的历史和中国音乐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里程碑,与各自独有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旅游度假中,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伶伦文化,认识和学习伶伦文化,陶冶性情,提高文化修养,建设富有特色的度假区,创造丰厚的文化附加值,打造高端的洛南伶伦文化高地。
黄钟规划不仅要把伶伦文化符号、元素,条理化、系统化融入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一条根、两种精神”伶伦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这就是黄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