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且行且珍惜文图/梁成芳
家妻很爱打扮,尤喜看时装杂志,这样可以提前揣摩下半年流行趋势,看她打扮,便知时下市面上何种颜色泛滥。上周末的那天早上,只见她伸了伸手脚舒了舒关节,忽然说,要改变品味了,年过五十五,从此后只选式样简单大方、颜色单纯而价格略贵的服饰,且到购物大厦的服装精品屋去买,即永远不赶时髦却绝不老土的那种,配以精致首饰腕表,简单里透着品味,漫不经心地展露雍容。我浅笑说,哎呀呀你老了,服装品味走向成熟,可伤春也可喜可贺,你那粉红蕾丝紫色花裙的摇曳姿态从此难寻,你早已跳出一个青春,又进入一个“阶段”了。
今天写这篇小文,自然不是说服饰,服饰是品味,各有喜好,自己舒服便好。要写的是阶段,做一世人,谁都要度过许多阶段。一个阶段的事,若在期间内未曾好好完成,留下遗憾,从此难补。而该脱离某个阶段了,却缠绵着不肯离开,总有些不伦不类。生活中这样的人等很多,总会经常听到不是自己那个阶段说的话。
亦如做文章,我不知道其他真正做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如何感受,我自己是经历了很造作花俏、半遮半掩地要卖弄些文采的阶段的。记得中学时喜欢将看到的好词记下来,甚至到期刊杂志里边阅读边摘录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语,写作文时惯于堆砌着形容词,对大白话嗤之以鼻。后来喜欢将诗词放入文章,甚至引入题目。于是买来了“唐诗宋词”,自己确实喜欢呀,便在文章中频繁地引用,实是有意无意地卖弄着。渐渐地,喜欢平白地写,无论算否逐渐成熟,但求自己写的自然流畅,别人看得舒适明白。而那些酸涩的行文,之于我也是必经的阶段,只因有自己生活的经历在里面。
又如爱情,这样美丽的字眼,最适用于青春当年的男女。像春天花儿自然要开放,爱情在年轻时代总是关不住地发生着。花儿要落,爱情或者消失或者结果,都不是再可以寻的东西。婚外恋轰轰烈烈,二加一事件频发,还有一些不像恋爱的古怪的恋情,全部美其名曰爱情,其实往往是人在现实里失落无趣后的避难场所。看那黄昏恋情,人们把它说成是相濡以沫,是对逝去青春的追思,作为携手走余下路的人生伴侣,是动人的情景。我认为,那已不是爱情。爱情,是生命的本能,没有诸如寻找温暖或抓住青春之类的任何附加因素。只有这样一个阶段,还有用金钱衡量爱情的,尤其那些年龄不般配,差别隔了两代人的,统统是全身心投入用来演绎爱情的。
比如童年,童年是否快乐,是决定一个人此后性格命运的要素。龙应台有篇文章叫做《孩子,你慢慢地长大》,希望孩子尽情享受童真阶段的心情跃然纸上。父母们总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比别家孩子强,于是英才教育、让孩子爱美术、爱音乐、学竹笛、弹古筝等,有的父母,甚至学期间,不惜重金,花几万块给孩子买来进口的钢琴,学来东西学不来,反正钱花了,也炫耀了。其实童年是最重要的是好好地玩,好好地体验快乐的感觉。这样一个可以活蹦乱跳、童言无忌并用大眼睛看着天做着梦的阶段,若是没有自然地尽兴地度过,是成人后怎样的遗憾?!
一个个阶段,一站站人生的风景。不按照“阶段”行事,即使事后补课,总也不是原汁原味。我们看见十七大八的少男少女在公交站牌下、公园里或地铁内的公众场合公开拥吻,你会带笑而过,你知道那是青春;若是五、六十岁男女呢?吓死人。你会说这样的话:不地道,神经病。我们欣赏热血青年,因那愤世嫉俗也是出自本真,若是年纪不小了还喜做愤怒的青年,反有些造作了。我们当然应该保持些许童心,以发现生活中朴素的美丽,但若永远一派天真不解事,那便成了上海人多年前说的“十三点”。
人生站站皆风景,过了就难求浑然天成。所以,每一个阶段,且行且珍惜!
2023.5.7, 于故乡狼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