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人们的生活
解放前到解放初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比较低的。首先说吃的,早饭一般是窝窝头,熬米汤,蒸洋芋。午饭小米或黄米捞饭,夏天熬白菜,冬天熬酸菜。逢年过节,调剂吃点肉类或面食。穿的,以老粗布为主,少量白洋布。布放在锅里,用煮黑或煮兰一染,自逢成衣裤。也有穿皮襖皮裤的。绵羊大皮襖男人必备,在家防寒保暖,出门就当褥子就当被。袜子,毛袜子,暖鞋,毡窝子,被,褥,襖,裤装的都是羊毛,炕上铺的毡是羊毛毡。

人们出行,一班都是步行。婆姨女子坐娘家都骑驴。驴闭鞍搭笼驮,女人骑当鞍心,小孩放在两边笼头里。大孩子跟驴后边。
当时,女人都留长发,后脑勺挽个髻子,戴髻网。小脚,缠裹脚布。头戴黑手帊。男女穿长大襟上衣,大裆裤。
在家,女人叫男人掌柜的,家里家外的事,男人说了算。男主外,女主内,重体力活都是男人的。往地里送粪,尖地,锄地,收割,打场,粮食归仓,驮碳,砍柴,与外界人交往,买卖东西,都由男人来做。女人在家洗衣做饭,缝补衣服,做鞋,拆洗被褥,滚碾推磨,喂牛驴猪羊鸡,照顾老人孩子。那时的衣服,都是自裁自缝,线要自捻。捻线工具叫捻线托,用一根带钩的长细杆,插入一个一面平,一面凸的小瓷圪塔上,棉花挂在钩上,让圪托转动,不断往长拉棉花捻成细线,缠在托杆上。做鞋用拆下的破衣裤布,沙蒿做成的浆糊,把布一层一层粘贴起来,用纸剪一个鞋样,贴在上边,剪出鞋邦鞋底,粘上面布,用线纳鞋邦,用麻绳纳鞋底。每人一年得两双鞋,女人常半夜半夜在老麻油灯下做鞋。
男人在七月挂锄后,有的要去延安各县,定边,盐池县,赶上毛驴去卖瓷。驴鞍上搭个架子,架子两边帮上大缸套二缸,二缸套三缸,三缸里再装坛坛罐罐,上边再扣上套装的大盆,二盆,三盆。相约上几个人,相互照应,到外边换些米麦回来,到盐池换些盐回来。

女人们到七月要拆洗被褥。把被褥里面,脏衣服用筐担上一担,去河边去洗。设有肥皂,洗衣粉,在河滩拦些碱面,用一小木棒捶打,晒干再担回来。那时人平时不太洗衣服,衣服有了虱子,晚上捉一捉,太多了,放锅里煮一煮。炕上有了跳蚤,捉一捉,炕壁上有了壁虱,晚上往死抹一抹。
到冬天,女人们要在磨上拴上驴推第二年一年的窝窝面。一半软
米籽一半谷糠,是质量最好的窝头面。拴驴在碾子上,滚足第二年吃的小米,黄米。在家的脚地上,按一个豆腐磨,推绿豆澄芡(禄豆粉),一天推一二升,推好倒在粉箩里,用芡杵不断杵,过滤芡汁,把过滤下的芡汁,倒在二箩二次过滤,澄清去水,凉干存起来。用豆腐磨也推豆腐,拉黑豆拌,拉荞麦去皮,再推面。
到腊月十几,开始备年饭,做浑酒,泡糕,油馍馍,黄米馍,在碾子上压成面。男人杀猪宰羊。村里会杀猪羊的人不多,杀时要请会杀的来邦忙,猪杀完了吃一顿猪脖子肉,给一块猪尾肉,杀羊的给吃一顿羊肉。过年还要请漏粉匠来漏粉。粉匠先打膏,对好芡,反复揉好,挖到瓜篱壳子里,壳下有两条缝,用拳头不断捣壳,两条粉条就不断头的进入烧开水的大锅里,夠二斤左右,捞在盆子里,倒进带冰块的大水盆里,捞起搭在一根长杆上。漏完粉,给粉匠两把粉条。
总之,解放前到解放初的黑木头川人,一般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也是比较艰苦的生活。

:胡振亮,生于一九四四年二月,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殿市镇殿村人。中师学历,中学退休教师。写写散文,诗歌,聊以自慰,图个老有所乐。有文学作品,在《三江文学》网络平台,《思归客》网络平台其它文学网刊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