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崞县夭(一)
远 方
短暂的寒假在虎年春节浓浓的年味中很快过去了。那年春节前,村里条件稍好点儿的人家都陆陆续续买了电视机,大部分是14吋的黑白天鹅牌电视机,也有12吋的,18吋的还很少。记忆中,1986年的春节,主要是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热播中度过的。
腊月,白天忙碌着准备年货的人们,一到天黑,早早来到有电视机的人家。主人们提前调试好天线信号,把家里所有的大小凳子、马扎摆在地上。炕上坐满人,锅台上也坐靠着人。电视剧前播放广告时,主人先把声音调低,大家边找坐处边拉会儿家常。也有踏着片头曲《敢问路在何方》的节奏,急匆匆迈进大门,从院子里冲进家们的,长吁一口气,“正好好!”然后挤进炕沿边、柜边,或靠或站着看,只要能看到唐僧、孙悟空等就行。那年的春节前后,大人孩子们口中,都情不自禁地哼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红火热闹的元宵节过后,我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准备开学前返回刘家夭学校。一大早,搭乘村里去乡里的小四轮,到了崞县夭供销社前。这里也是从呼和浩特到凉城县城和山西大同方向的长途客车的站点儿。积雪让车辆碾压、行人踩踏成了冰场,白茫茫一大片。没有车,想着在供销社前的台阶上坐下等车。向左侧刚转身,一个高大而熟悉的身影向我走过来,没有刮净的络腮胡子前面,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一朵花儿。“范老师”,我迎了上去,范恒山老师远远伸出他那一双宽厚的双手握住我的一双小手。叫过我名字,又寒暄了几句后,范老师简单自我介绍起来,“现在咱们崞县夭学区主任是王世贞,兰套子(大名张志敏)是校长,因我以前在前德胜学校就和他搭过班子,现在让我当了教导主任……”。范老师边说边领着我向崞县夭学校方向走去。我在崞县夭中学上高中时,范恒山老师教我们地理。老师说话,学生总是听得很认真,“兰套子和你有几句话,他这会儿在家等你,你先去,我得回学校”。说着,指了指马路北边儿小土台子上的一个上面是栏杆下面是铁皮的铁锈红色大门。后来才知道,这个院子是教我们高中语文的穆凤岐老师的,穆老师调乌海工作了,原在学区工作、现任崞县夭中学校长的张志敏老师后住了这院。
我上了小土台子,推开那扇大门。穿过一个南北狭长的大院,向屋内走去。家门开了,张志敏校长一身藏蓝色衣裤,戴的帽子也是蓝色的。一副白色瓶底样的眼镜,显示出深度近视的样子。招呼我进屋后,让我坐在他家西炕的炕头这面。摘下帽子放在正面的大红柜上,张校长有条不紊地打开靠着东墙的深红色碗柜门,两手各端出一个盘子,盛上了麻花、馓子。快速从脸盆里洗了下手,又拿出两只空碗,从暖壶里倒满两碗奶茶。脱了棉靴子,盘腿坐在后炕上。不紧不慢地和我说开来,“你是从咱崞中走出的,理所当然,首先应该为家乡做贡献……”。我侧身坐在炕沿边儿,两腿耷拉在炕沿下,吃着酥脆的麻花、馓子,喝着醇香的奶茶,认真倾听着张校长的分析,“教育局我们协调,你一会儿去我办公室,扢捞(当地方言,大概为摇动摆弄的意思)电话,和刘家夭学区主任魏文美说,家乡需要,母校需要,我现在身不由己……”。
现在想来,这张志敏校长还真会做思想工作,三言两语就把我挽留在了崞县夭中学。到了学校,范恒山老师又和我谈起来,这中间也到学校后排的学区办请示了王世贞主任。后来才听人说,当时学区、学校领导让教导主任范恒山老师在车站点等我是事先安排好的。也听说了原先在崞中教英语的高中同学穆翠萍,到乌海工作了。那会儿各地都英语老师稀缺,眼看开学在即,学校英语老师不够,领导们就想到了我,想出了这么先斩后奏的一招。紧接着,教育局的审批表也下来了。到崞县夭中学后,我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高中文、理科两个班,再加一个初中班的英语课。每周十五节课,总课时和在刘家夭学校一样,只是带高中班难度加大了。
办公室是崞县夭中学最大的一间,从北走廊大门进去右手的第一个屋。那时叫文科组,所有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老师都在这屋办公。语文老师有闫二娃、李何文、高尚龙、叶公元、陈巧云;英语老师有北京知青马苍花、本地的王翠英,连我共三人;政治老师有徐连贵,我上高中时教我们哲学;李存虎老师是我表兄,原和我同村,后调到崞中;历史老师赵体俊是我高中同学,乌盟师专毕业后分配回母校;地理老师王建忠也是我高中同学。办公室中间是连着通向窗外的烟筒的头号大铁炉子,冬天生炭火取暖,夏天也不拆除,偶尔阴雨天屋子潮湿时也点一炉子火。办公桌都围绕四周相对而放,以大铁炉为中心的地面是行走活动的地方,有时老师们讨论问题时用粉笔在砖地上写字。
崞县夭中学离我家所在的村子大约十五里地,虽说很近,但因当时的交通不便,需要住校。张志敏校长把我领到后面的一间宿舍,住的是土炕,但不过火,只能先铺上厚厚的草垫,上面再加羊皮褥子,最上面才是布褥子。同屋住的是大拖拉机司机乔八仙和他上初中的儿子,小四轮拖拉机司机王玉柱,加上我四人。后来乔八仙的侄儿来崞中上学也住进来。后因负责收发的陈冬梅老师成了家,张志敏校长就让我住在了他办公室的单人床上。对了,我刚来学校时,中学校长张志敏和小学校长侯占标同一屋办公。夏季中小学分家,校园中间砌起一堵花栏墙,中小学一分为二,校长办公室也才分开,张志敏校长办公室放了一张单人床,晚上陈冬梅老师作宿舍住。陈冬梅老师除收发、接电话外,还负责放喇叭,当时用电唱机播放广播体操乐曲。
学校最后一排有一间小屋是教工食堂,供单身教师和临时有事不能回家的教职工就餐,有时也接待县里来的客人。兼职负责教工食堂的赵体俊老师同时还兼着学校的团工作。教工食堂的炊事员是常三兰,是张校长家属。食堂也是那种锅连炕式样,一口大锅,足够做七、八个人的饭。最常吃的是馒头、烩菜和面片、搁锅面条。那灶膛里的炭火似乎很少断火,特别是吃烩菜、面条时,下面炭火,上面一直滚着。这也练就了我们吃饭不怕烫的本领,最不怕烫的一位老师,我们盛第二碗时,他已放下碗筷,说是已经三碗下肚了。校园的西面围墙里就是菜地,负责种菜的是老丁,多数时候都驼着背,背操着手,阴沉着脸,晚上还背杆火枪,有时听到“呯”的一声枪响,听他说“有人偷菜”。至于园子里种的圆菜、菠菜、葱、韭菜等,也不知卖到哪里了,由谁卖?反正我们的教工食堂一年四季很少见到过绿色。
(未完待续)
2022年7月27日草于呼和浩特
作者简介

远方,彭城劉氏后裔,谑称连连中标,出生于西南三线建设年代,成长于岱海之滨蛮汉山北,多年辛劳于黄河岸边乌金之海,现居大青山南麓如意河畔,偶访巍巍贺兰、大漠孤烟、千年胡杨。
天性喜爱文学,常写散文、诗歌, 亦写小小说、回忆录,近年多作歌词。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歌颂行业工作、颂扬抗疫精神和歌唱爱情、友情、亲情等题材的草原歌曲以及民歌、童谣、儿歌均有多首,被读者、听众誉为新时代知名词作人。
近年来,总共创作歌词85首。其中,由著名歌手苏勒亚其其格作曲并演唱的《呼和浩特-绿色家园》获2021年度呼和浩特市“文艺创作发展基金资助作品奖”,并在2022年呼和浩特市春节联欢晚会、“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唱;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歌手高金山老师等演唱的《走进内蒙古》、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毛俊丽演唱的《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刊发于《都市头条》并全网传唱;《真情》《巴彦浩特的夜》《春暖阿拉善》等几首歌词入选《词曲中国》2022年“新歌大典”并广泛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