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留住人才的根本
作者:宋世宽
自新世纪以来,人才外流严重,一大批科技优秀人才纷纷加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客观地讲,我们对人才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人才价值”也得到更一步的体现,但是,整个人文环境并不很乐观。物理天才尹希曾坦言:“虽然祖国培养了我,但国内环境不如美国,美国再乱也想留美。”的确,我们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些地方人才遭遇排斥、冷落以及论资排辈等现象。如北大某位年轻女科学家,她的成果已超过她的导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而她多次申请想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未能评上(后来去了美国)。然而,不光是这位年轻有为的女科学家没有成为院士,据悉就连袁隆平、屠呦呦两位给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居然达不到院士标准而未评上。显然,这种科技评审制度已经制约了人才的发展进而导致人才外流的直接原因。
为此,就关于如何切实做好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挽留人才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首先,建议国务院牵头,由科技部组成专家调研,把科技人才的认定标准科学化、合理化、公平化,尤其是针对科技最高学术的“院士”标准要科学定位。建议制定一套完全以“唯专业科技成果至上”的宗旨来衡量院士标准,打破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因素,废除与科技没多大作用的任何条件,“不拘一格”把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吸纳;对科技职称评定要遵循科学规律,做到“唯才是举”,杜绝因“论资历”而排斥优秀人才。
另外,建议由科技部组成专家,设立科技职称评定监察制度,即“国家科技评定监察委员会”,专门对国家科技比赛的评审、职称评定等进行监察。
其次,须做到人文关怀。一是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人才,在其所在地的市、县(区)两级相关领导,每年须代表政府上门亲切慰问一次。对其父母生活在农村的,由市、县相关领导代表政府每年前往探望。对获奖的科技人才之家,建议由国务院或国家科技部根据作者贡献及影响程度颁发“光荣科学之家”或“科技名人之家”的牌匾悬挂。以上建议要形成制度。此种做法,目的是带动影响全社会尊重科技人才的风气;二是对人才的尊重首先要从领导做起,须“礼贤下士”,对“有个性”人才要包容,要主动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最后,须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从有志于科技研究的青年学生抓起,把“科技报国”作为奋斗目标。建议制定《国家科技人才法》,其中规定:要求科技工作者须严以律己具备职业道德操守同时须保证科技人才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对打压、排斥、刁难科技人才的国家公职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若因此导致人才外流的,要严厉问责。对科技人员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所需的条件(除条件不具备外),须无条件满足并积极配合。若懈怠影响课题研究,须问责相关负责人。
科技兴,则国兴。尊重科技人才是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建立公平、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优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此,才能挽留吸引人才。
作者简介:宋世宽,笔名浩然,1969年生于贵州遵义。曾任大学、职高书法老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98年兰亭奖(最高奖)“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主办)、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以及在其他展赛(全国)中获奖入展数十次,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作品展、“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等等。文学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贵州政协报》、《遵义日报、晚报》、《遵义文艺》、《中国城镇在线》、《今日头条》等等发表二十多万字,其中,评论文章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引起关注(讨论),散文《我的红花岗情结》获全国“优秀奖”。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26922.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