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俏梅
恰逢清明连谷雨,布谷声声柳絮飞。时值这个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时节,连日阴雨霏霏,仿佛要把天和地用思念的泪水串起来似的。刚放晴,勉县文联作协一行数十人,驱车前去杨家山参观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纪念馆。
“石门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开此门,买得汉中府。”这句民谚足见勉县虎头山一带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石虎为山,威仪蹲踞,虎身绵延几十里,虎尾余脉至南郑新集一带。虎头山主峰与杨家山隔空对峙,漾家河从中穿过,形成河关峡谷。右侧定军山十二连峰,宛如巨龙静静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虎头山、定军山以虎踞龙盘之势镇守着进入勉县县城的东南门户——千户崖。杨家山村就镶嵌在这钟灵毓秀的地方。这里自古英雄辈出,是汉中红色教育基地。这里走出了以杨育才为主的许多骁勇善战的抗美援朝英雄。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太阳终于露出久违的笑脸。高高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两层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的汉中红色教育基地映入眼帘。英雄的赞歌响彻了家乡的天空,红色的血脉在这方热土贲张。刚进大门,大家不由地正了正衣冠,压低了嗓门。
一位约摸四十岁左右,举手投足有军人风范的青年干部接待了我们。经人介绍,他就是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乔林。他是专程等候我们,陪同参观的。
二楼有三个展厅。集教育、服务、展示为一体。
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了第一展厅——中国近现代史厅。随着解说员娓娓道来,大家一片沉寂。帝国主义列强自1840年以来,发动了五次侵华战争。从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到文化渗透……中国已是满目疮痍。随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时,室内的空气特别紧张和压抑。我们一边结合图文,一边聆听讲解员回顾历史,大家表情凝重,心情也无比沉重。

我的脑海中掠过以前无意间看到的-张图片:一个日本鬼子举着刺刀押解着一串串用绳子捆着双手的中国人。一百一十几个瘦骨嶙峋的中国人就这样乖乖地束手就擒,他们毫无反抗地一个一个排着队木然地到大土坑前被刺杀,并被鬼子推进深坑。多么触目惊心!多么麻木不仁!落后就要挨打!连死都毫无尊严!一百多人为什么不反抗?大不了冲上以死相搏,横竖是个死,要死得其所,压都能压死小鬼子!就是先牺牲几个领头人也值得?战争总要流血,先死几个又何妨?这样还可以给其他同胞争取活着的机会。此时,病入膏肓的中国需要觉醒!需要有血性有骨气的人拯救中国。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反帝反封建的意识迅速像春风一样漫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吹醒长梦初醒的中国人。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又经历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终于能扬眉吐气了!听到这里,大家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
我们步入第二展厅——抗美援朝英雄杨育才厅。这里以杨育才英雄事迹为背景,以文字、图片、实物展示、作战沙盘、解说等形式让我们全面了解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生平事迹。
我们在杨育才的半身铜像前静默,在以彭德怀挂帅的中国抗美援朝十大英雄文化墙前肃立。陈列的蓑衣、斗笠,以及杨育才割漆用过的漆桶、朝鲜大娘赠与的木碗,这些平凡的老物件闪耀着异样的光辉。它们让时光倒流,一次又一次拷问我们的灵魂。抗美援朝作战沙盘上几大战役路线图上闪烁的灯光把我们带入了烽烟滚滚,血雨腥风的朝鲜战争。唇亡齿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留下多少传唱千年的佳话。
我们了解到:杨育才,1926年9月出生于勉县原杨家山乡杨家山村(现为定军山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他没有上过学,七岁起就给地主家放牛,13岁时,就到沮水源头(现张家河乡)砍柴、割漆、推石磨……1948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壮丁,1949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金城阻击战、1952年9月,在东线防御战中,屡建奇功。被冠以“大力士、小诸葛、飞毛腿”之美称。
1953年7月13日,杨育才率领侦查班,包括自己共13人仅用14分钟成功突袭敌方精锐部队“白虎团”团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敌人心脏,现场毙敌九十余人,生擒大小敌首十九人。而我方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我军特种作战史上的奇迹。此战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也为停战和谈赢得了重要筹码。我陷入沉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杨育才不但有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更有和平卫士的情怀!
我们来到多功能学习厅,与杨育才亲属一起观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不朽的丰碑》。杨育才是1964年6月,京剧《奇袭白虎团》里严伟才的原型。影片穿插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第68军第203师侦查科长冯锁林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1师团组织干事王瑛等人的解说和回忆。

嘹亮的军号,铿锵有力的歌声,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大家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县文联主席宋志敏和作协主席王印明把实地现场转化为课堂,号召大家缅怀英雄,铭记历史,树立信仰的丰碑,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立足当下,开拓未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不绝于耳。
“家里的老式木沙发吱吱嘎嘎作响仍在用,蓝色的确良窗帘褪成白色还在挂,袜子,内裤都是补了又补……”不是亲耳听见杨育才的侄孙女杨小梅说,我还真难以置信。小梅感叹道:“我在济南生活了两年,那时年纪小,想沾沾亲戚的光。谁知爷爷生活很简朴,他只供我读了两年财会技校,就把我送回来了。他从不以公徇私,为亲人谋取一丁点儿福利。不过,我感谢他给了我生存的本领,有这笔精神财富足够了。”
1981年离休后的杨育才,居住在济南。1987年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他退而不休,积极承担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30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爱党、爱国、爱军。他作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直接听众达28万余人。
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英雄。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传承红色情怀!需要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发扬红色精神!需要多一些有血性、有硬骨、有担当的热血男儿!希望生活中少一些“妈宝男”。个人气节组成了民族气节,有了信仰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不再荒芜,我们的民族更具凝聚力!中国才会更加强大!
—END—
【本文作者】俏梅,本名王涵,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和网媒,现居陕西勉县。
点读俏梅最新文章:·追赶春天,我们在路上·梵音渺渺天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