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大姑丈
作者:饶晓辉(江西)

公元二O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早八点,马家岭公墓上空哀乐低迴,礼炮齐鸣,我那勤劳善良,淳朴节俭的大姑父,在一众亲友的哀思声中,入土为安!

是日一早,天空飘洒着绵绵细雨,仿佛老天都有情意,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对老人逝去的不舍和追思。
大姑父今年才七十出头,除了腿脚关节略有小恙外,平日并无大碍,身体还算健硕。然而,就在这样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对老人的突然离世,众亲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说真的,老人“走”的那天我接到这个消息,一直都无法相信,至今也难以释怀。
大姑父与我乡下老家是同一个村子的人。七十年代初,积极响应祖国的征召,去了西北边陲工程兵某部服役,数载军旅生涯后退役回到家乡。由于其在部队学的专业是挖掘机操作,退伍回来被地方一家工程队招去开挖掘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所在的工程队解散,姑父便专心在家“修理地球”。我印象当中,大姑父是个特别勤劳节俭的人。那时候的乡下农村,荒山荒坡特别的多,而勤于开垦的人又很少。或许是军人出身的他,骨子里就有的一股闯劲,又仰或是开挖掘机多年而养成的一种“挖掘”精神。他常说,荒山荒地这也是一种资源,让其荒废实在可惜,要把它开发利用造福于人。于是,向荒山“进军”,让荒地变绿,便成了他为之奋斗的动力。经过他多年的勤于开垦种植,一块块荒地变成绿洲,也成了支撑家里经济的“聚宝盆”。在他的影响下,后来村里一些人也纷纷效仿起来,让原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

如今,老人家走了!辛苦了大半生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就这样带着些许遗憾和不舍地离开了。离开了他心中的那片“绿洲”;离开了和他朝夕相伴的妻儿;离开了和他血脉相承的亲人。
行文至此,我却不知从何下笔,惟愿天堂里没有病痛,老人家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