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日有感
——写在第28个世界图书日之后
文/郭黎春
“世界图书日”次日,毛毛虫邀请我一起搞个“读书会”,约三五好友每月一聚,分享读书心得。我没敢答应。一年没看几本书,拿什么去分享?毛毛虫又说:“你不读书可你写书呀!”真是惭愧。不过是喜欢码几个字,记录生活,分享美好罢了,哪担得起“写书”二字。
但她的提议却启迪了我:读书不应拘泥于形式,只要能长本领。“无网不行”的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求知渠道。传统书渐冷,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受宠。方寸间浓缩了厚重的典籍,指尖划动取代书面翻动。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常人日常,我亦如是。
网读,虽没有台灯伴随书页翻动的温暖与充实,却具备丰富高效便捷等优点。读书,要书香,也应有网香。不问获“香”途径,只看“香”的结果。
读微友分享的《这个84岁云南爷爷火了:将他的画放大100倍,惊呆无数人》,认识了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的曾孝濂,生于云南,长于云南的八旬老人。他非科班出生,1958年高中毕业后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见习绘图员做起,用一辈子的时间,与山川草木对话,为自然万物画像。他与163位同仁们一起,四十年著一志,为华厦大地植物树碑立传,编纂出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中国植物志》。他设计的《杜鹃花》《中国鸟》等9套邮票有5套拿下大奖,其中《中国鸟》2008年获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
者大会最佳连票奖,是中国获得该奖项第一人。成绩无法一一枚举。每一幅植物画背后都饱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生的美,在执着和敬业中绽放芳华,香气四溢里随处是敬仰和感动!
面对极富生命力的巨作,“震撼”已无法完全表达心境,在世界图书日当天,我毫不犹豫买下此生买过的最贵的一本书——《极命草木——曾孝濂和他的博物画》。一本书602元,听着贵却物有所值。且不论画作的传神与精美给人予震撼的视觉冲击,仅是画作背后的艰辛与匠心就让人受益匪浅。
![]()
前几天,有两只颜值特别的鸟儿并排歇于我家餐厅的窗栏,一块红斑点缀眼后,一撮黑色羽冠耸立头顶,似怒者红眼“怒发冲冠凭栏处”。当我抬脚走向餐厅的瞬间,两道黑影从眼前一闪,惊慌逃离。尽管是惊鸿一瞥,极具辨识度的特征让人过目不忘。正遗憾来不及拍照,名字不得而知时,在上文中偶得其名,原来它叫红耳鹎。
读了一篇美篇,从中认识了一位老人,得了一本画册,弥补了求名不得的遗憾,认了个汉字“鹎”(音同碑)。这美篇的“香”浓郁吧!
20日参加施工方案评审会,22日写下《拜诏岭公园暇想》初稿,23日改稿配图制成美篇分享,倡导城建与文保齐头并进理念。查找“拜诏岭”地名由来,对资料中“陇西郡望”的表述不甚理解。于是继续求解,直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止。一场评审会,也能飘“香”。
23日刷视频,竟也寻得几缕“香”。周杰伦的《青花瓷》熟悉吧?押韵、上口、唯美。唱这首歌时,可曾细想为什么是“天青色等烟雨”?也许你我并未深究。看了视频才知道“天青色”是青花瓷可遇不可求的最上等釉色,只有等烟雨天,温度与湿度刚好,才有可能烧出这小概率的色彩。作者借“天青色等烟雨”表达“我在等你”渴望遇见美好的情感,简单理解为天灰蒙的色彩,显然是肤浅了。
23日读学习强国《每日咬文嚼字|何处生“春草”》一文,再一次体会阅读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文章以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问“池塘”怎么解?汉语博大精深,古今用法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在古诗中往往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字,同时讲究对仗,联系上下句及整首诗的意境,“池”“塘”应为两个单音词,分别指“水池”和“堤岸”,对仗下句“园子”和“柳树”。整句释为:池边堤岸上已经长满了春草,园子中柳树上的鸣禽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找度娘求“令”字五笔打法,才知其为古地名和复姓时读阳声,多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不计较,不然一招下来吾命休已!当作量词时读上声,如“一令纸”。去声最常读,如“命令”“县令”“令堂”“如梦令”等等。
盘点刚刚过去的世界图书日,我的网“香”四溢,丝毫不逊书“香”。
能静心研读名家巨作固然好,但不拘形式的“读书”更有受众。读传统书籍是读书,做学习强国题目是读书,刷抖音、找小红书、翻微信朋友圈也能学习,工作、生活更是一本厚重丰富的人生书籍。
读书,不管什么载体,什么渠道,只要禀持“无所为”心态,保持“不息”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钻研精神,时间能够证明,所学皆有用,只是不自知。但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