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固原》节目——第88期
(播出日期:2023年5月6日 时长:30分钟)
本期节目内容:
1.版块一:作家驿站
人物访谈:固原市第五中学教师——高丽君。
2.版块二:名家名作赏析
(1)二十四节气——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2)立夏节气古诗词赏析。
陆游诗歌《立夏》,朗诵者:原州区第二小学四年级(5)班——张田雨。
杨万里诗歌《夏夜追凉》,朗诵者:原州区第十一小学二年级(4)班——孔炜皓。
孟浩然诗歌《夏日南亭怀辛大》,朗诵者:原州区第十八小学二年级(4)班——兰雨竹。
节目片花
主持人:各位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您正在收听的是FM 93.8 固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诗意固原》节目,我是主持人何玲玲,欢迎您的收听。
《诗意固原》节目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固原”、“文学固原”,搭建展示“文化固原”美丽华章的窗口。希望您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稍作停留,与先贤畅谈、与自我对话,共同构筑“书香为伴 诗意固原”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版块一片花(作家驿站)
主持人:捧着书本,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沐浴书香,驾一叶扁舟慢行于书海中……唐朝的风,宋朝的花,元朝的雪;李白在醉卧轻吟,苏轼在击节高歌,易安泛舟溪上;战国争雄,楚汉逐鹿,三国鼎立,元末纷争……这一切的一切,在高丽君认为都烙在书中。是的,读书,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读书,走近先哲,聆听教诲;读书,体验鸟语,感受花香。今天的“作家驿站”版块中,与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固原市第五中学教师高丽君的读书故事。
高丽君:与书为伴 是我一生追逐的梦想
主持人:高丽君,宁夏固原市人,现就职于固原市第五中学。从教三十多年来,高丽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笔耕不辍,业余创作文学作品达200余万字,先后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 在云端》《一路断想 惟有时光》《秋高雁声声》、随笔评论集《剪灯书语》,“教育三部曲”——长篇小说《疼痛的课桌》《沉默的黑板》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喧哗的凳子》目前正在整理成集,即将出版。
主持人:高丽君自幼喜欢读书,是有渊源的。记忆中,爷爷很喜欢读书,那个留着山羊胡子、精瘦寡言的老人,常常靠在炕角的一摞被褥边,手握黄卷,像个雕像,让小时候的高丽君既羡慕又崇拜。当时的父亲在外工作,每次回家都会带来一些书籍,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毛泽东选集》《艳阳天》《金光大道》等,还有俄语课本和前苏联小说,认字不多的高丽君看着五花八门的书籍,闻着浓浓的书香味,高兴不已。
父亲坐在炕桌边,夹一口菜,低头看一眼书扒拉一口饭,我们就四散开来,没人敢说话,屋里只有钟表的滴答声。他出去忙活,我们就凑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偷看。我母亲也爱读书,干活时,常常会讲一段《红楼梦》或秦腔的故事,娃娃们干活的速度就直线上升。家里有两本书可以乱看乱拉,一本是《红楼梦》里,夹了各种鞋样、窗花样、衣裤样;还有一本是《康熙字典》,被我们拽出来胡乱翻后搁在一边。我家有两个红木箱子,经常锁着,可里面的一摞摞书都被我以各种手段偷出来读了。不认识字,就连猜带蒙。记得有一本发黄的杂志里有一篇文章叫《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读到变成老猫的黑心狼,将小兰推入湖中并夺走马兰花时,我放声大哭,妹妹们也哭作一团。当我认识字了,会看书了,世界仿佛洞开了一个天地,我常常会抱着书失踪,母亲说我只要抱起书,谁喊也听不见。有次躲在门口的草垛里看书,害得大人们找了半天,找到后被打了几笤帚疙瘩,还罚站在墙角,委屈地直掉眼泪。但我一读书就忘记所有的事情,至今不改。可以说,读书是镌刻在我生命记忆里一道最重的痕迹。
主持人:初高中时,高丽君就读于七营中学。其中最受启迪的是高中时的班主任韩涿老师声情并茂、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让喜欢读书的高丽君更加热爱阅读了。
高中阶段,对我读书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韩涿老师。他精力旺盛、多才多艺、心口如一,一人身兼语文、政治、历史三门课程,也从不喊苦喊累。韩老师讲起课来激情澎湃、手舞足蹈,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记得上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单时代背景就讲了三节课,他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记笔记。讲到女学生受难,老师就在讲台上模仿“匍匐”、“又一个扑上去”的动作,让我们满含热泪,沉浸在一片悲痛中,下课铃响了也一动不动。他常常教导我们:“好好读书,书里有你想要的所有东西。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那时就想,以后也要和他一样,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当一个热爱学生也被学生热爱的老师。
主持人:1988年,高丽君考入原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她开始涉猎更多类别的书籍;与此同时,在儒雅知性、博学多才的文学院老师谆谆教导下,高丽君的文学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今天节目中,通过广播她衷心地向自己母校的文学院老师道一声:“感谢!感恩老师们。”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如果说中学老师是基石,那么原固原师专中文系的先生们,如火焰似星蔟,永恒而坚固地存在于时空坐标中。他们赐予我的,不仅和丰盈而博大的学识有关,还与充满思辨气息的精气神和风骨有关。慕岳、丁文庆、袁伯诚、南矩荣、荣茂根、杨子仪、国玉经、高明泉、聂炎、李龙锦、钟正平……还有许多不具名的老师,恪守在不同的时代风云中,用精神风貌、道德良知、职业素养,带领一代代学子,成为我们求学路上的坚守者、践行者。他们高洁儒雅、博学精深、独立真纯、谦逊尊严,自始至终都是清贫的书生,深具布衣情怀,温不增其华,寒不改其叶,无名有品,无位有尊。但是,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后辈们的教育、学识、思想、品性,为社会的前进探索出了一条踏实坚定的道路。在我心中,他们就是熊熊燃烧的火把,以求学、求真、求善、求美的身体力行,成为我阅读路上永远追随的榜样。
主持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高丽君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读书和写作。她说,书籍就像是一种力量甚或是一种魔力,只要你常常碰它、翻它、读它,它就会给你染上一种气息,就像穿了一身隐形的衣装,或文雅,或深邃。高丽君用三个词语概括了读书带给她的好处:寄托、心态和鉴赏。
读书的好处嘛,除了可以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忙碌无奈的日子,一段段孤寂无聊的时光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收益。我用三个词和大家分享:第一个词是寄托。一个坚持深度阅读的人,是善于从书籍中汲取营养的人,他会从经典中聆听到那些人类最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们,对生存、生命、幸福等重大话题真实而富于特色的经验与讨论。书籍会启示我们、唤醒我们、激发我们、鼓舞我们、温暖我们,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灵魂有所安放。第二个词是心态。人们常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其实这句话有一定局限性。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但知识能改变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拥有了读书的这个武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看待世界的眼睛就会多元,知道人生会有很多可能性;或者说我们会企盼将各种可能变为现实。最起码,不必复制别人的人生,不愿别人来安排我们的人生。第三个词是鉴赏。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性,本质上会影响他对生活的选择。读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不但能够获得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也会拥有纯正的文学趣味和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学会鉴赏,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不但学会鉴书也学会鉴人鉴事鉴物,鉴个别现象,鉴大是大非,鉴抉择时刻。感谢阅读,使我的生活跃上了一个个台阶,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见证了一个西海固女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过程。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获得积淀、反思、探索方面的启迪。
主持人:1991年,高丽君毕业后被分配在七营中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干就是10年。2000年,她被调入原固原县职业中学任教;2003年,被调入固原市第五中学从事教育工作。高丽君说,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的。2011年,学校要出版校本教材,时任固原市第五中学校长康玉玺让她把写的文字整理结集成册,取名为《让心灵摇曳如风》,由宁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看到碧绿光滑的封面,捧着沉甸甸的散着墨香的书本时,高丽君觉得就像梦境中一般。这本书对她来说是文学创作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高丽君便开始在《固原日报》《六盘山》《朔方》等刊物上发表短文,编辑古原、杨建虎、赵勉、漠月、火会亮、杨风军、李方、李敏等老师给予她很多帮助和支持,极大地增加了她文学写作的信心。2013年,高丽君加入宁夏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在此阶段高丽君散文集《在低处 在云端》完成并出版,屈文鲲老师给予她一定的帮助指导,石舒清老师的序言《好诗不过近人情》也为高丽君当初的创作做了准确定位,对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部作品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5年,在本地作家杨风军、牛红旗的大力推荐下,高丽君师从赵炳鑫等,开始了感悟式文学评论的创作,随后,在时任固原市第五中学校长李国勤的帮扶下,出版评论集《剪灯书语》。2016年,作为宁夏作协的代表,高丽君走进了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文学评论班学习,名师的教导、同学的交流、阅读的深入,见识的增长、思想的撞击,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使高丽君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有了全新的认识。2018年,她又出版了《一路断想 惟有时光》《秋高雁声声》两本散文集。2019年,高丽君的“教育三部曲”,25万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疼痛的课桌》被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获得“梁斌长篇小说”奖;2021年,32万字的长篇小说《沉默的黑板》出版;2023年,32万字的长篇小说《喧哗的凳子》正在修订,计划出版中。
“教育三部曲”是聚焦当下基层教育的三部长篇小说,每部有25个故事一共75个,讲述了一系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涵盖了农村、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教师、家长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突发事件、教育改革等热点焦点问题,剖析了当下教育及管理中的困境、焦虑、思考与探索。作为一名基层高中语文教师,我希望以真实为基础,以真挚为基调,展示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学生、教师、家长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常态;恪守职责、立足现实、扎根基层、书写时代,以普通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当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去抒写真实火热的生活。它们是带着良知完成的,更带着思考、反思与警醒的使命,是较为直观真实、全面呈现当下中小学教育现状的系列作品。
主持人:高丽君的“教育三部曲”作品之一《沉默的黑板》是一部聚焦当下基层教育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以一个退休老教师收到的24封书信为串联,讲述了一系列中小学基层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下面的时间,我们邀请高丽君老师朗读《沉默的黑板》中《作业记》精选片段。
上午十点多,张存生就进了门。今早有外地专家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全年级都去参加了,他早早溜了回来。
昨晚夫妻俩又为儿子们的作业嚷了几句。张存生嫌他们写得太慢,妻子就一个劲袒护,唇枪舌剑地过来过去已是生活常态,说不上谁对谁错,不过是宣泄各自情绪而已。最近自己心情不好,因为少了几次作业,在例会上被点名批评不说还要写书面检查,也憋屈着呢。还有个别家长火上浇油,说语文不布置作业,光让学生回家读书,读闲书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教务主任和他谈话时特别强调了这点,他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名著阅读难道不考吗?不行了带回家自己教去。
……
张存生打开冰箱,取出牛肉,拿出一条鱼,放在水盆里解冻;剥了葱姜蒜,洗了芹菜西蓝花;想了想,又抓起车钥匙,准备去买几个汉堡,道歉嘛,就应该真诚些。往外走时,他看见几张纸叠成信的样子躺在桌子上,有点诧异。自从写作业要报酬的事被揭发、遭到家长老师严重批评之后,大儿子总是蔫蔫地,板着脸不说也不笑。昨晚他们两口子为他吵架,儿子好像也没吃多少饭,只是直接去了卧室,还锁上了门。
这孩子,怎么回事呢?估计是早恋了吧。嘿嘿,想当年自己也喜欢过一个女孩子,暗恋了人家好长时间,直到毕业后才断了念想。我儿子心里都有人了,真长大了啊……
主持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于高丽君而言,读一本好书可以让她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她的境界更高一层。今天节目中,高丽君老师向听众朋友推荐的书籍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我最喜欢的一部书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它对我的阅读体验和写作经历影响非常大。《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人民生活的史诗,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呈现了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既是个英雄又是受难者,既有勇敢、正直、不畏强暴等美好品质又有种种的偏见和局限。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他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
主持人:《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作家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静静的顿河》节选,朗读者:固原市第五中学教师——高丽君。
(《译者力冈》节选)上次俄土战争期间,哥萨克麦列霍夫·普罗柯菲回到村里。他从土耳其带回一个老婆——一个裹着披巾的瘦小女人。她总是把脸遮得严严的,难得露一露她那忧愁的、带点儿蛮气的眼睛。丝披巾流露着不可接近的神秘意味,那鲜艳夺目的绣花叫妇女们十分眼馋。这个被掳来的土耳其女人跟普罗柯菲家里的人都合不来,所以不久麦列霍夫老头子就把儿子分了出去。老头子一直耿耿于怀,至死都没有跨过儿子的家门。
普罗柯菲很快就安好了新家:请木匠搭了一座木房,又自己动手围了一个牲口院子,快到秋天的时候,便带着他驼背的外国老婆搬往新居。他和她跟在装着家产的大车后面,在村子里走着,全村大人小孩都跑了出来。男子汉们不出声地窃笑,妇女们大声地喊叫,一群肮脏的孩子跟在普罗柯菲后面起哄,但是他敞着小褂,就像犁地时那样慢慢走着,黑黑的大巴掌握住老婆那柔嫩的小手,毫不在乎地昂着他那淡白色乱发的头,只有两边腮上鼓起和蠕动着两个大包,以及一直不动声色因而显得像石头一样的、两道眉毛中间渗出了汗珠儿。
主持人:今天节目中,高丽君还为听众朋友推荐我国当代作家孙犁的散文,她说,孙犁散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富有表现力,在简洁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还有一个作家我也非常喜欢的,当代作家孙犁。他是一个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相对一致的人。他强调作家的时代责任感,认为创作应当热切参与和推动现实生活前进。他的散文,有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有对美好的人事倾注的情感,更有创设意境的能力、简洁明了的表达,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主持人:接下来的时间,我们邀请高丽君老师朗读孙犁的散文《采蒲台的苇》精选片段。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主持人:是的,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让高丽君不迷失方向,给她动力、勇气和力量。提起读书生活的分享,高丽君觉得,唯一的诀窍就是挤出时间来读书。
我觉得,唯一的诀窍就是挤时间。我读书,是随时随地读,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管是家里还是单位,课间休息还是开车间隙;也不管是躺在床上坐在沙发上,甚至等人的时候都会看几眼。读的比较杂乱,但偏于文学、史学、哲学。尽管书桌书、床边书,座上书、枕边书,有时读半天也记不住全部内容,但过程真是一种享受。最惬意的阅读时光是在晚上。忙碌了一天,换上家居服,抱着一本书,就可以读到凌晨,有时还会到天亮,可以说是心无旁骛。如果有人问我梦想的话,我会毫不犹豫说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在这世上,如果没有书,会是多么寂寞无聊;而能沉下心来,不厌其烦,把琳琅文笔尽收眼底,真是受用无边。作为作家,写作除了深入生活之外,更需要大量的阅读。所以读书写作,再读书再写作,抽时间读挤时间写,已成为我的生活常态。感谢那一本本薄厚大小的书,各种内容风格的书,陪我度过一个个孤寂无聊的夜晚,一个个庸常无助的日子。我甚至想让自己也变成一本书,一本薄薄的但能带来启迪的书。我觉得手中有笔,心中有爱,大隐隐于平淡,小隐隐于书籍,畅言活着的温情温暖,声援人间的痛苦悲凉,非常的满足和欣慰。
主持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亦然,高丽君的女儿在潜移默化中也喜欢上了读书,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使她的女儿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学。
诗书诗书,本身也是生活的一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对孩子的读书,也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多数都是身体力行以做示范吧。作为家长,我觉得读书会给孩子三点启发:一是爱读书、终身学习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榜样。当父母用书柜书架来装扮家,用读书写字来传递爱,不仅会营造较好的亲子氛围,而且传递了包含学习在内正确的三观。身教大于言传,孩子也会从父母行动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环境会决定人们的语言、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描画色彩的笔;父母热爱阅读,孩子自觉不自觉也会受到书香的熏陶。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孩子,是需要知识来拓宽眼界、丰富认知的。这些,惟有读书才能获得。因此,读书是孩子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三是习惯一旦养成,无需更多的强迫,只要引导就是。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也可以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最为恰当:“我的教育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所以想要一个身体、心理、人格健康的孩子,最好的捷径就是做一个爱读书的父母,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家长。当今社会,做父母更不容易。事业家庭、亲子关系、个人形象、自我提升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更得用万卷书、万里路来提高自己,突破自己。读书,可以解除内心的焦虑、无助和孤独,让自己更加明朗温润、阳光温暖。当你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更会增强生活的信心,明确未来的指向,突破地域、认知方面的局限。所以我想说:“请大家拿起书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读书人,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明白生命真谛的有情人,一个高于世俗的文雅人。”
主持人:文字使高丽君普通平淡的生活有了滋味,贫瘠荒芜的精神有了安身之处,平庸无味的生命过程有了色彩。与书为伴的日子里,可以在潇湘馆处与林妹妹葬花,可以与风波亭中为岳飞父子不平,可以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同悲,可以冒雪夜与徐志摩同行,也可以沐清风和泰戈尔同喜……无论悲喜,总让高丽君沉浸其中,不能自已。
听众朋友,“作家驿站”版块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稍后休息,我们进入到“名家名作赏析”版块中,稍后见!
版块二片花(名家名作赏析)
主持人: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诗意固原》节目,我是主持人何玲玲。您可以锁定FM 93.8 固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每周三、周五的15点整收听。同时,请喜爱文学的朋友们,通过添加微信18295291190编辑短信的方式参与到我们节目当中。
主持人:欢迎进入到“名家名作赏析”版块中。5月6号我国正式进入立夏节气。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那么立夏的由来是什么呢?立夏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聊一聊。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依然处于春季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以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习俗有厌祟避蛇、秤人、吃蛋、忌坐门槛。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崇;围灰墙脚以避蛇”。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症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之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董,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好了,立夏的由来和习俗就和听众朋友们聊到这里。下面的时间,我们一起分享描写立夏的古诗词,陆游的诗歌《立夏》,朗诵者:原州区第二小学四年级(5)班——张田雨。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主持人:朗诵者张田雨,今年10岁了,喜欢绘画、唱歌、下象棋,可她最喜欢的还是朗诵。她喜欢读《盗墓笔记》《骆驼祥子》《稻草人》《悲惨世界》等,梦想是做一名考古学家。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分享杨万里的诗歌《夏夜追凉》和
孟浩然的诗歌《夏日南亭怀辛大》,朗诵者分别是来自原州区第十一小学二年级(4)班的孔炜皓和原州区第十八小学二年级(4)班的兰雨竹。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主持人:朗诵者孔炜皓,今年八岁半了,喜欢象棋、五子棋、打羽毛球、游泳等,兴趣爱好广泛,更喜欢朗诵,背诵古诗词,因为那里有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佩服古人留下来的知识财富,古诗词的曼妙,让他深深地爱上了阅读。
朗诵者兰雨竹,今年八岁半了,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奔放,喜欢交朋友。喜欢读书、朗诵、画画、T台走秀等,尤其喜欢读书,读书给她带来了许多知识,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阅读中,她看到了坚强、乐观、正直、善良的凯乐,看到了勇敢、坚强、不怕吃苦的红军战士,读书无时无刻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主持人:听友们,今天的《诗意固原》节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朗读者参与和支持。在这里,我们希望所有爱读、爱写、有故事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筑精神家园,共同办好《诗意固原》。朋友们,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节目中再会!
节目编播:何玲玲 责任编辑:张炜
值班编委:锁金林 监制:王建保 总监制:马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