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榴花仙子对语
文/杨伯仲
吾站在一树石榴花前,
与花仙子对语:
“可记得博望侯否?”
花仙子轻摆舞裙答:
“携吾祖植于骊,岂敢忘之乎!”
吾问:“携祖远来之艰辛可有传乎?”
仙子答:“驼铃、雁声宗谱有载,风世代传之,相续也。”
吾问:“时越千年,尔等貌愈艳、果更硕、籽添甘,何由?”
仙子答:“与时俱进、品种优化、当谢骊地果农也!
况经汉唐盛世繁荣雨露滋润,
又多历代骚人诗词韵味渲染,
随躯干愈壮,
枝叶愈茂,
品种愈优,
能不更加硕、艳、甘乎!”
风忽骤,
仙子绿裙狂舞,
敛唇不语,
吾亦缄口。
待风息裙落,
吾囁嚅续问:
“尔等华冠多顶,缘何?”
仙子绽颜答:
“吾等曾得多顶桂冠,
如`多籽多福‘、
`紧密抱团‘、
‘西安市花‘……等。
乃一靠颜值,
二靠美誉,
皆人为也。”
吾点头频频,
以示赞许。

仙子静默片刻,
邀蜂蝶共舞,
边舞边歌:
不与牡丹相斗艳,
不与雪莲比耐寒,
不与月季花开频,
不与灵霄花竞高攀……
待到秋来榴果枝头挂,
垒盘上桌,
色艳形园,
籽如玛瑙,
视为仙果,
当长吟:
“朵朵如霞明照眼,
晚凉相对更相宜。”
飘然走天涯!
2023年5月6日

杨伯仲:退休前从事骊山景区和旅游管理工作,曾在多家报刊发表通讯、调查报告数十篇;出版有《临潼观奇》《华清池骊山导游》《秦涌館秦陵导游》《骊山名胜传说故事》《校园缀珠》等书籍;所撰"临潼石榴红"并参予拍撮的专题片在央视播出;所写论文入选民政部基础建设论文集。为澳华诗艺会会员。有百余首诗歌刊于《丝路诗刊》《澳华诗艺丛刋》等公众号,人民日报网、百度网亦有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