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叶
题记:
裸露的残渠断道,深埋的隧洞,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永远是历史的见证。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对与错的评说,均在人心!
那渠水
曾绿过麦田
让麦浪如潮般涌动
为了那渠水
多少人逢山凿洞
遇沟架桥
短短几春秋
修建的水渠
被黄土淹埋
再也流不出一滴
滚烫的泪
歪脖子老槐树
依旧屹立在山岗
它所守护的‘’干逢渠‘’*
却早已变了当初的模样
兴修水利的年代
曾解决过几代人的温饱
也改写过靠天吃饭的恶运
峰回路转
口号似风吹般调转着方向
一会儿退耕还林
山依旧荒凉
一会儿退林还耕
田地依旧荒芜
一亩三分地再怎么深造
也解决不了庄农人
日渐增长的消费
在那已分不清哪里是渠
哪里是路的荒野
唯有山风依旧
在那残渠断道的尽头
是否还会有人想起
曾经有过的那渠希望之水
不计其数的‘’堡子坡隧洞‘’*
被淹没在尘埃里
唯有那苍劲有力的水泥字
永远被风干在人们的记忆里
久违了那渠水
风吹麦浪的壮观
只能在影视剧里隔屏而望
荒废了的‘’干逢渠‘’*
再也流淌不出动听的音律
只剩下‘’散渡北河大桥‘’*
坚守着它神圣使命
在风雨飘摇中
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客
‘’堡子坡隧洞‘’*
兴修水利时遇山凿洞以地名起的隧洞名与标记!沿着漫山遍野的黄土高坡修建水渠,一路上有数不清的隧洞,也就诞生了数不清的隧洞名!修建水渠的工人,纯手工用水泥抹制的隧洞名字,字体虽然没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却体现了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真性情!
‘’干逢渠‘’*
为改变产粮地干旱的自然状况,兴修用来灌溉的水渠,‘’干逢渠‘’是安远镇民间起名通俗叫法,‘’意寓着干旱遇水渠,水到自然丰!‘’修建于八零年代前后。劳师动众的工程!耗费的人工与财力应该不少!从修建及正常使用到荒废不过二十年?为何断流?为何荒废?让后世人去评说!
‘’散渡北河大桥‘’*
与‘’干逢渠‘’同时期修建,方便了安远镇以北山区(马家拉坡、张家山、张家河湾、史家川、朱家梁……)等多个乡镇居民的出行,四十多年过去了,几经暴雨涨水河水淹过桥面,在洪流滚石中屹立不倒,是安远镇人民心目中值得信赖的惠民工程!时至今日,修建者已多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向已故的修桥铺路者们致敬,后世人不会忘记为民谋利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