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4)》「飘舞的剑」(3503辑)

晨间寄语
夜来百度,想查找一下“大兵”一词的来由,却特指了抗战结束后美国军队来到中国的一些细节。如个头大、金发绿眼、高调、招摇、嘻闹等等,不是好词,褒贬并存,没有很直接的意思。但看到其中一段话,我高兴。这让我觉得,在中美搏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给我们以底气和信心,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在战术上藐视敌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段话说:“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出于礼貌或者客套,的确出自他们内心。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
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坚韧顽强的精神三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而这两场有关遏制中国的战争,虽然代价沉重,但都是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
今天这篇《寄语》没有讨论未来战争的意思,而是由大兵一词引来的上述议论。我们以前在北京时,也不时被人叫作“大兵”,有人解释,北京是和平解放,没有经历过战争,以前的北京人不在乎谁的军队打输打赢,谁来了都是过日子。穿身军服去购物,随口一说“大兵您来点儿什么哎?”是常事。但是那么多年,我一直听不惯,总觉得耳朵痒痒的,有时会有“找茬儿”的冲动,这种机会有过,也有事态险象的时候。
有一次我带了几台车到门头沟(区)煤矿去拉煤,另一个地方车队后到,这帮驾驶员动不动就大兵大兵的叫,十分不友好,有听不下去的战士接嘴,事态扩大,看到我首先用煤块砸向对方,“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排的兵全部都扔煤块,这帮驾驶员煤都不装了,全部开车跑了,那车门上印有“北京市汽车第十七场”的字样。有战士提醒我,我们回去必须从他们门口过,我猛然想起,人家是有计划地“撤退”,“好戏”在后头。绕不开呀,那是必经之路,只有硬着头皮闯了。我叫排里的兵全部把撬车棍拿在手边,我让一个湖北兵把他胶鞋换给我,我指出,到了汽车十七场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要下车,一切看我的手势行事。十七场位于下山后一段笔直的路旁边。我坐带队车在前面,到了那段路上,老远就看到那个车队停靠在路边,那些驾驶员全在路中。到了离那个车队约100多米的地方,我让驾驶员把车停在路中间,我分咐他到后面告诉大家,不准熄火,然后回车上看我的手势。我戴了一双白纱线手套,拿了一根较长的撬车棍,一个人慢悠慢悠朝着那帮人走去,出人预料,距离对方几米时,对面其中一人站出来说:我们不是想打架,而是想把几句话说清楚,大家都经常到那个煤矿去拉煤,没必要结下仇怨,真打起来对谁都不好,你们又是解放军。我说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车队先过,我留下和你们说。他们说可以,那人便招呼他们人散开。我当时虽然紧张,但感气势在的,我确认对方不可能变掛,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拿,我便和这帮人保持距离站一侧,手势叫我们车队过,最后一台车靠边等我。在上车前,以隔空对话,和那人互换了名字,并承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一件事情过去好多年,相信这篇《寄语》会被当年在场的战友看到,还是有些惊险的,对吧。我们的外交官们经常警告不友好的国家:中国人不惹事,但决不怕事!亦如:当兵人不惹事,但惹上事决不怕事。在汽车连,和我在外面参过事的不少,时下都健在,我们经常有微信和电话往来。他们很好,回到部队提都不提,守口如瓶。至少,这些战友和我出车觉得宽松,不受气,还长了当兵人的“志气”([色])。当兵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决不受平白无故的窝囊气,受到歧视也不行!一句“大兵”指向,那不是我气量小,我以为起码缺乏对军人的尊重!我敢保证,我们从来没有半点对这身军装的玷污,如果谁敢辱没,哪怕现在老了,照样拳脚伺候,决不含糊!
新的一天,早安!
202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