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好·输出好·宣传好
——参加李城外教授诗词分享会的感想
李 专
今天参加这个会,谈几点感想,即“三个好”:创作好、输出好、宣传好。
一是创作好。城外兄勤奋创作,所写诗词数量庞大,达2000首之多,并且追求创作的高品质,在艺术上不断求高、求深、求精。谈诗词创作,我是外行。等一下,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肯定有精彩的分析,精彩的评说,我不多说了,
二是输出好。城外兄是中国中国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又是一位著名作家.诗人,对自己的所有创作成果都要结集出版。输出好这一点,那是做得非常好的,出书多,他是我们咸宁首屈一指的,所有的作品都印刷出来,有的是正规的出版社、高档的出版社,中国最高级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如中华书局;有的是民间的,印刷出来就行了。你看《向阳轩诗稿续编》,它就是以向阳湖文化书院内部刊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中国有14亿人口,只有550家出版社,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有2200多家出版社,这组数据表明,在中国出版一本书是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要开拓思路,要广辟路径,才能把一切智力劳动和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城外兄在这方面又做成了鄂南的翘楚。只要作品优秀,不管什么形式的结集,都会得到保存和传播。古代书籍文献的输出,没有出版社,就靠各类书院书坊的刊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流传下来,大概不是什么出版社的功劳。我们过去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不一定非要好的出版社出版才是好作品,民间书坊也出了很多好作品。出版物不在乎出版社的档次怎么样,而在作品的本身,作品本身好,就一定会流传。所以,推出城外教授的作品既然有中国最高档的出版社,又有民间的向阳湖文化书院,他有好几本书都是这样印出来的。城外兄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成果输出做得好,也是我们楷模,是我们整个咸宁市的作家的榜样。
三是宣传好。就是这个“向阳轩诗稿”系列,已经举办了三次研讨会,至于媒体宣传则更多,《香城都市报》的专版、整版甚至连版都有不少。他每次作品问世都要宣传,开作品欣赏会.研讨会和分享会之类,这种形式好。如《香城都市报》记者刘玉关的跟踪报道,令人羡慕。就是仅从《香城都市报》这个窗口来说,应该是宣传李城外作品最多的媒体。话说回来,宣传既要和媒体结合,作家又要有自己的自信。在我市文坛,有的作者不愿意宣传自己,这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作家要大胆推介自己,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赠书。城外兄是个热心的赠书人,向朋友和图书馆赠予书籍数量之多,在鄂南大概无人能出其右。这两年,为了创作《路自通山》,我到通山采风达30次,每次都会带上几本自己的书,送给带路的和管车、管饭的朋友,“秀才人情纸一叠”嘛!经常这么送,我们的书就有读者知道了。书卖不了就要送,你不送出去,放在家里就是一堆废纸,卖是最好的,卖不了肯定要送。在赠书里写上作者和受赠者的名字,别人就不好意思扔掉或当废纸卖掉,就会放进书架里。他不看,或许他儿子会看,他儿子不看,或许他孙子会看。当他的孙子看到的是一位作家送给他爷爷的书,就会像文物一样珍藏起来。好书就会这样流传下来了。
作者简介:
李专,系咸宁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