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吃海鲜的季节也快要到了。王寒老师的新作《东海寻鲜》来了。
这本书堪称舌尖上的美文集,近40篇文化散文,将活蹦乱跳的东海至味传递到每位读者的舌尖。
这本书得到《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作家陈晓卿,著名作家、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新荣记创始人、中国食神张勇三位大佬的倾情推荐。

书里不仅有美文还有美图,精选《海错图》插图,搭配海鲜鱼虾实景图,确保读者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流下“哈喇子”。
老饕们肯定知道大多海鲜往往都得根据时令季节来吃,早了或晚了都会影响食材的口感和风味。
比如桃花鲻鱼、清明马鲛、芒种虾皮、夏至鳎鱼、大暑鲈白、秋风蟹紫、西风鳗肥……
在书中,王寒老师就描写了很多适合春夏之际品尝的海鲜,赶紧来看看最近有哪些海鲜正当季呀!
鲥鱼
4月-5月最佳

在江南,味美如河豚、刀鱼者,一过清明,鲜味就大打折扣,而鲥鱼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春夏交界处,此时樱桃、青梅、蚕豆初出。
“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南风起时,鲥鱼最是鲜美。渔人抓到鲥鱼,用江边的绿柳枝穿鳃而过,清妙可人。想想当年,春日雪柳穿鲥,夏日荷叶裹鱼,简直就是江南的风物诗。
喜欢鲥鱼的人太多了,为了吃上新鲜的鲥鱼,旧时达官贵人不惜千金一掷。朱元璋最爱鲥鱼,打下江山后,钦定鲥鱼为贡品。明英宗时,为了保鲜,端午前后,首批捕捞的鲥鱼一出水,马上装在铅盒中,用冰填满空隙,泼上香油,以隔绝空气,再覆以碧绿箬叶,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

鲥鱼
三千里路程,只限22个时辰——44个小时内送到。旧时的物流、冷链,拼的也是速度啊。要吃上一口新鲜的鲥鱼,跟千里送荔枝一样,兴师动众,一骑绝尘,快马接力。物以稀为贵,鲥鱼金贵至此,不是大富大贵人家,哪能吃到这一口鲜?
野生的鲥鱼在20世纪已经被吃绝,它的极致鲜美,只活在传说中。现在我们吃到的,都是洋血统的鲥鱼,即便如此,其美味也胜却人间无数。
鲥鱼以蒸为上,糟蒸鲥鱼,名列当年宫廷御宴满汉全席中的第三品。在家乡,最常见的做法是花雕酒酿蒸鲥鱼,取新鲜带鳞的鲥鱼,从中对剖,仅余背部相连,去内脏,鱼身上斜切几刀,插入笋片、火腿、香菇,身上铺少许白糟,以陈年花雕酒清蒸。
花雕的醇香,渗透到鲥鱼的每一寸肌肤中,火腿、笋片用来提鲜,把鲥鱼的鲜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去住赤龙山下,边上有家酒店,烧的花雕酒酿蒸鲥鱼最是味美,深得我心,我每去必点。

家乡还有红曲鲥鱼,烧前以盐水、姜水和黄酒浸泡,再铺上红曲,蒸十几分钟即可。烧好的鲥鱼,滑溜细腻,肥腴醇厚,有淡淡的酒味。蒸好的鲥鱼颜值、骨相俱佳,肉身细嫩无比,轻抿一口,鲜香入味,滑润如玉,尤其是紧贴鱼鳞的浅褐色肉质层,口感极佳,绵密鲜甜,让人咂嘴回味。
鲥鱼不必刨鳞,旧时文人称为鳞品第一。大片银色的鳞片附在鲜嫩的身子骨上,鱼鳞下有一层油脂,在文火清蒸之下,油脂慢慢融入鱼肉。取鳞片一二,放口中吸吮,有动人脂香。
过去讲究的人家,嫌吃鳞麻烦,烧之前,下人会把鱼鳞一片片剥下来,用线串成一串,悬挂在锅盖下面,蒸气上来,鳞油滴落到鲥鱼上。旧时有“鲥鱼吃鳞,甲鱼吃裙”之说,可见鳞片的鲜美。现在的养殖鲥鱼,鳞片如纸片,若学古人,硬嚼着下咽,倒显得可笑。
懂得吃鳞者,算是修行到家。但道行更高深的老饕知道,鲥鱼最鲜美的是下颌骨,人称“香骨”,肉鲜骨香,越嚼越有味。就着这一根鱼骨,可以下去三杯两盏淡酒,有“一根香骨四两酒”之谓。鲥鱼的鱼子,同样鲜美,盐水浸后,晒干,称鱼春子,很有嚼头。
龙虾
6月-8月最佳

龙虾有不怒而威的气势,宜拿来镇场子。婚宴寿宴时,隆重登场,位居圆桌正中,端坐大盘之上,好比身着翠裘、头戴冕旒的帝王坐在金銮殿,有不怒而威的气势。雾气缭绕,烘托出它的尊贵与神秘,仿佛电视剧《西游记》开场,漫天云雾之中,天降神将。
龙虾有各种吃法,刺身、清蒸、蒜茸开边、芝士焗、铁板烧,还有豉椒龙虾头、尾煮龙须面。爱者称其肉紧实弹牙,我却嫌它肉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能俘获我心的,只有龙虾泡饭,以鸡肉、筒骨熬成汤底,吃剩的龙虾头与米同煮,煮熟后,泡饭粒粒可数,吸饱了汤汁。再撒一层炸过的脆香米,口感脆爽。我把虾肉撇一边,只吃脆香米。
美国的快餐店,有龙虾卷三明治、蟹肉三明治。美国人对付鱼虾蟹,一向粗放,吃鱼只吃中间段,没有什么鱼肚鱼翅鱼头汤。蟹也是剔出一身白肉,什么蟹黄蟹膏一边去。对付大龙虾,挖出虾肉简单烹饪。两片面包夹着龙虾肉,全无龙虾在国内的那种尊贵。
有一年去夏威夷,小住了七天,天天看落日晚霞,吃各种海鲜。一道芒果沙拉大花龙让我记忆犹新。大花龙一身斑斓,如《水浒传》中浪子燕青的惊艳刺青。焗水煮熟,冰水降温,龙虾体积壮硕,肉质紧实,虾黄丰腴,上铺一层芒果和牛油果,再淋上一层沙拉酱,一入口就能感受到浓郁甘美。
东方饮食向来比西方要精细。在日本京都吃过龙虾刺生。接风晚宴上,白茫茫的烟气中,驶来一艘龙虾刺身船。烟气缭绕是前戏,高潮还在后头。船上堆了一层层碎雪,片片虾肉铺陈其上,红肌白理,薄如蝉翼。蘸点芥末,挟一片入口,有夏日薄荷的清凉,肉味跟河豚鱼片一般鲜美。再配一口清酒,美到要升仙。
相比于大龙虾,我更偏爱小龙虾。草莽出身的小龙虾,是乡野村夫,平素在河塘沟渠打滚,眼孔小,见识浅,连大海都没见过。它通常出现在夏夜的大排档,麻辣、椒盐、冰镇,轮番上场。吃到兴起,常让汉子胸袒腹露脸酡红。不过,这几年小龙虾身价也高了,米其林店新荣记,有冰镇酒醉小龙虾,小龙虾醉腌后,肉质极为清新,比龙虾肉好吃多了。

尽管小龙虾实力不俗,重大宴请上,亮相的还是威风八面的大龙虾,一身铠甲,须爪戟张,背上闪着清冷的光,干冰的白色烟雾,烘托出它的英明神武。如旧时高官出巡,有专人高举“肃静”“回避”的大牌,有人鸣锣开道。一身红袍的大龙虾华丽出场,意味着酒席进入高潮。
蟛蜞
6月-10月最佳

江浙一带,蟛蜞有各种食法。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道:“松江之上海,杭州之海宁人,皆喜食蟛蜞螯,名曰鹦哥嘴,以有极红者似之故也。”名曰鹦哥嘴的,应是蟛蜞中的红螯相手蟹。
蟛蜞醉腌为上。腌渍后,有一个风雅的名字,叫白玉蟹,因盐酒醉后,蟹蚶洁白温润,外观如玉石,内里鲜美异常,为下饭的上品。

蟛蜞
浙东有道冷菜,叫醉美白玉,就是醉蟛蜞。先把蟛蜞在淡盐里养上半日,待其吐尽污物,再以白酒、姜片、盐水、白糖腌渍,白酒杀菌去腥,还能把它的鲜美激发出来。腌后。肉质清鲜细嫩,膏似凝脂,用来下饭,简直妙绝。
古人云:“彭越蟹虽小,盐酒醉之,异于常蟹。”说小小的蟛蜞用盐酒醉过,做出的醉蟹味道要比一般的蟹好。
福建长乐一带,也有醉腌蟛蜞,不过做法略有不同,他们用盐腌制,白酒醉泡,再添加红酒糟、白糖等辅料,腌制一周左右后,各种味道进入蟛蜞的肉身,味道是浓烈的鲜。

到了八月,蟛蜞体内的膏更多更肥,适合以盐和虾油生腌。腌后,膏黄是黑色的,故称“蟛蚖(蜞)清秀爪纤纤,八月乌胶满壳粘。”
蟛蜞也常被做成蟛蜞酱。蟛蜞洗净,捣成酱,加调料腌制,味道极咸。
别看蟛蜞是个小不点,在浙东南,却是吃货的宠儿。放在嘴里,慢慢咬嚼,味道绝不亚于声名远扬的湖蟹。白居易就道:“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蟛蜞美味,遗憾的是肉少。苏东坡曾先抑后扬评价孟郊诗,“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说孟郊诗,初看如吃小鱼,费咀嚼,刺多,所获不多,又似煮蟛蜞,嚼个半天也没吃到啥肉。然后话锋一转,一顿猛夸,说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蟛蜞豆腐,是春季妙馔。江阴人把蟛蜞做成蟛蜞豆腐。蟛蜞洗净,放在石臼中,捣成蟛蜞浆,用布过滤,取其汁水,加入一点蛋清,凝固成豆腐状的固体,据说鲜味爆棚。美食家沈宏非形容道,“外形似带风的团扇,质地如藏雨的云朵”,听上去很是诗意。
广东人脑洞更大,吃法更多,《南越笔记》里写到广东白蟛蜞的独特吃法:“(白蟛蜞)以盐酒腌之,置荼蘼花朵其中,晒以烈日,有香扑鼻。”荼蘼是代表春逝的花朵,开到荼蘼花事了。没想到,至雅的它竟然能与村夫野老蟛蜞搭档。烈日晒后,竟然还有扑鼻香味。
至于毛蟛蜞,广东人更是无日不食,如食园中蔬菜。“以毛蟛蜞入盐水中经两月,熬水为液,投以柑橘之皮,其味佳绝。”这回广东人不投荼蘼改投橘皮了。广东人吃蟛蜞已成精,他们还用母蟛蜞身上的那一丁点的蟹籽,做成一道叫“礼云子”的菜。
江湖上还有礼云子捞饭,几百只蟛蜞,才能得到几十克的籽。做这道菜费心费力,虽是极鲜之物,只有闲得发慌又好吃的人,才会在蟛蜞身上打这样的主意。
(摘选自《东海寻鲜》)
东海寻鲜·新书上架

东海寻鲜,一部海洋文化散文,一场海洋博物之旅,一场海洋美食盛宴。《马鲛穿着灰龙袍》《西风烈,海鳗肥》《鱿鱼妖娆》《神武龙虾》《青蟹煮酒论英雄》近40篇文化散文,将活蹦乱跳的东海至味传递到每位读者的舌尖。
东海的每一口鲜甜,都跟江河、大地有关。每一条鱼的背后,都有山川风物、人文地理。讲美食,其实讲的是人与自然、食物与土地、游子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东海寻鲜·作者简介
王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湖边出生,东海畔长大。爱山川风物,爱人间烟火。现居杭州。出版《浙江有意思》《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江南草木记》《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等著作二十余部,多次入选各大好书榜。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并被应用于中考、联考语文试题。策划出版了 “有意思”“有味道”等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