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
红色火炬照亮五四广场
●宋芳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享誉中外,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青岛,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说起栈桥你就会知道是青岛,说起五四广场你就会知道是青岛,说起崂山你就会知道是青岛……城市因地标建筑而更加闻名,地标建筑因城市闻名而成为网红打卡地。
众所周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地标性的建筑,这些建筑相当于城市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篆刻着与这个城市文化息息相关的历史,美丽和深厚,隽永和豁达,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城市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留给文化一个深度站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凝聚着华夏儿女独一无二的理念和精神。
从悠久漫长的史卷里回望,从血泪的历史里回望,那些曾经的苦难让我们热泪盈眶……
走近我们的是地处浮山湾畔蓝天碧海环绕下、是人民政府门前的“五四广场”,对青岛市民来说,它们不仅是城市的雕塑和广场,还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就是源于青岛的主权问题。当年一声“还我青岛”,拉开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历史是一扇永恒的门,当我们追根溯源打开这扇门的时候,也便与岁月一起打捞那段尘封的历史:
据史载: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他西方列强纷纷效尤,逼迫清政府割地通商。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的发生终于让德国帝国主义由此找到了出兵抢占胶州湾的借口。1918年,日本又提出了霸占青岛及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北洋政府的懦弱加剧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把青岛和山东的各项权利妄想据为己有。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在英、法 、美、日的把持下,拒绝了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要求,居然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日本。这就是“青岛问题”、“山东问题”。
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
不满 18岁的北大物理系学生刘仁静在听完演讲之后,热血澎湃,要以身殉国以此抗争不公。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自己手指的中指,撕下衣襟,写下“还我青岛”四个大字,顿时,全场气氛慷慨悲壮!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左右,由北大新潮社要罗家伦执笔起草了宣言书,到下午1时印刷的两万份《宣言》很快飞向北京街头。
由此,五月的风刮遍了华夏大地,青年学生们以激昂的斗志奔走呐喊,不畏强暴,用热血和行动维护了华夏民族主权的完整,捍卫华夏民族的利益,并为我们民族的新生播下了星火燎原的火种,为近代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中华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良好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岛人定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继往开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也为了纪念那些为了国土一统的先驱者们,1995年至1996年,在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为代表的青岛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城市标志性雕塑“求贤令”,也终于在数百份设计作品经集体讨论、观展并收获市民选票数万张投票中选出最能代表青岛形象的“跨世纪之作”——“五月的风”。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这座取名为“五月的风”的建筑倾注了后人对先驱者们的思念,凝聚了先驱者们的热血和精神,那升腾向上的火炬、指引和昭示着新中国青年的前进方向,也喻含了我们矢志不渝、铭记历史、继往开来沿着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行,发展进步开放、活力时尚的城市。
陈毅元帅的这首诗颂扬了青岛人民的勤劳、勇敢,表达了他对青岛人民的一片深情。也展现了他对青岛的爱恋和美好的期待。如今读到这首诗的我们,依然是心潮澎湃。
五四广场布局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景色,通过大面积风景林衬托出充满生机和现代气息的画面;主题雕塑“五月的风”昭示着永不低头、捍卫主权的坚定信念以及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蔡元培,闻一多等。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五四代表人物之一的鲁迅先生与青岛的渊源极深,据记载:鲁迅与青岛的作家以及一些来青岛工作和生活的年轻文人、倾慕革命者都有联系,其中的代表者便是王统照。在青岛已故名人档案中受鲁迅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当属文化名人萧军和萧红。
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有着爱国精神、人民情怀和文化风范,他的文化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树立了榜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百年中,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清晰轨迹。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四运动凝聚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才能逐步变为现实,五四精神的火炬才能始终高扬并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五四精神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开启新百年奋斗的召唤。我们今天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学习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党开辟和指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史料记载:1918年11月,山东民众提出了“取还青岛”的议案。1919年4月,前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孔祥柯等被推为山东请愿代表直接前往巴黎,山东成立各界组成的国民请愿团,20日召开万人集会和游行,向社会民众作宣传演讲,斗争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前奏。5月初,山东人民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爱国斗争,“外争青岛,内惩国贼”。运动高潮中,山东以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重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包括农民、驻军官兵都参加了集会请愿,抵制日货,拒签和约,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决心化作坚决的行动。
1923年,中共党员王荷波到青岛,以五路联合会的名义到四方机厂开展工人运动。随后,中共山东省委派中共济南支部成员王尽美、邓恩铭等到青岛开展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建立了地方组织,引导工人阶级和各界爱国群众开展有声势的革命运动,使青岛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中心区域。中共党组织团结国民党左派分子,领导各界人民进行反帝废约运动、促成国民议会运动等斗争,将爱国运动推向高潮。山东地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培育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
漫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漫步在红色文化浸染的土地上,火红旗帜下的火红火炬照亮了天空,照亮了每一颗心。
站在五四广场,感受天高云淡,海阔天空,感受红色火炬下浓浓的城市文化氛围。从独具匠心,到别具一格,传承城市文明,传承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深入到我们的血脉里,让每一个城市的公民们都牢记历史,莫忘历史。
漫步在青岛,无论是海风习习的夏天还是黄叶满地的深秋,到驰名中外的栈桥逛一逛,到景色旖旎的鲁迅公园看一看,到小鱼山“览潮阁”、榉林山上的电视塔;到高举“火炬”的五四广场,奥帆基地的“情人坝”,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黄县路的“老舍纪念馆”,福山路的“康有为故居”……到青岛,你绝不后悔。
青岛之美,美在钟灵毓秀的山水;美在风格迥异、別具特色的建筑;美在孔孟思想之下的豁达、友善、博爱;美在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
文稿 | 宋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