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归来颜愈少
——《向阳轩诗稿续编》读后
郑福汉
蒙李城外赠《向阳轩诗稿续编》,将书匆匆浏览一遍之后,不禁感叹:韶华易逝,却终不负有心人。
李城外对于许多人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他便开始热衷于“干校”历史的研究与挖掘。因为工作关系,从那时我就与他相识。我在《咸宁日报》当编辑的时候,向阳湖文化名人的系列访谈,我都在第一时间拜读。我以为,他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当年认识他的时候,他是地委办公室重要岗位上工作,照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给我的感觉,他对于写作,对于挖掘向阳湖那一段历史十分专注与热心。一有时间到北京,他就去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然后洋洋洒洒写成专访。正因为执着于此,多年来笔耕不辍,他最终编著完成了蔚为大观的向阳湖文化系列丛书。却不曾想,他还热衷于旧体诗创作,于忙于公务、著书立说之余写了2000多首。
于诗,我是门外汉。对于旧体诗,更是只能仰望,少有涉猎。但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常常承载的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思考,抒发着个人的情感,影响着他人的观感与认知,从这个意义说,诗也是哲学与社会科学,与我现在的工作相关,也就不揣浅陋说上两句。
从广义上来说,诗与哲学社会科学也密不可分。我觉得,一个诗人如果关注的不只是个人世界,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与时代,这就已经超越了纯文学的范畴。如果再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那实际上就进入哲学的范围。所以,真正的诗人本质就是哲人。
古今中外,对于诗的定义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亚里士多德曾说:“诗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志的艺术形式。”白居易《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在白居易看来,感情是诗的根本,语言是诗的苗叶,声音是诗的花朵,思想是诗的果实。经由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去品鉴现实中的各种诗作。
品读《向阳轩诗稿续编》,作者对于咸宁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浓烈的情流淌于字里行间。这里生长的一草一木,发生的大事小情,均化为一行行诗句,跃然纸上。这些诗,因为格律的限制与要求,虽然篇幅不长,却饱含着炽烈的情感,意韵悠长,令人回味。
思想是所有文艺作品的灵魂。古往今来的精彩诗篇,让人赞叹的不只是华丽新奇的语言,更多是独到深刻的思想。真正的诗人,往往不局限于对个人际遇的浅吟低唱,而是以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开辟出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向阳湖是发生在我们咸宁的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对李城外而言,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实事求是记录那段历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这种写作基调在诗的创作中也得到充分展现。这本诗集中的《向阳湖文化名人赞》和《向阳湖纪事诗》等作品以诗著史,以诗为传,颇具存史价值,既是个人创作的重要拓展,也是向阳湖文化研究与宣传的最新成果。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以为,李城外一直在通过写作探寻人生的意义。他用文字编织着人生的意义之网,这种意义包含着对于过往历史的深入思考,对于当今时代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于诗集的品评,众多专家文友皆有高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所撰《诗化的年轮,诗意的人生》尤为精当。我虽感想不少,但一睹方家大作后,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苏轼曾在一首“定风波”词中有云:“万里归来颜愈少”。诗人虽然已经退休,但有诗为伴,现在的他愈加青春激昂。以李城外多年的积淀、充沛的激情、旺盛的精力,自必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我期待着读他的续编的续编。
作者简介:
郑福汉,系咸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