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西行穿越“西大岭隧道”后,不远处沿着郁郁葱葱的林荫道一路南行,可寻觅到神麇山脚下隐藏的一处古村落。让游人感觉到:颇有几分“景在深闺人不知”的味道。




夕阳映照下的张家楼,光影梦幻,古树参天,小桥流水,一处处独具匠心的院落见证古今,映射出唯美瞬间,令游人流连忘返。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和谐交融。水墨丹青与抽象油画共生对话,北方窑洞与江南民居并存,老缸调与摇滚乐混响并不违和,彭城三下锅与台湾珍珠奶茶互为补充,相逢友局,牵手楼上楼,贴近烟火气,欢聚烧烤店,撸串串……别有一番味道。此刻这里的星空最美,人潮如涌、人气爆棚,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古村落。
如今您走进张家楼,犹如踏入一座感受磁州窑缸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从房顶院墙上看见大量的笼盔垒放,门口、路边堆放的水缸、老瓮随处可见。从斑驳的笼盔墙下传出铿锵粗犷的老缸调,孩子们乘坐“海盗船”,放风筝、赏孔雀、与“草泥马(羊驼)、梅花鹿”亲密互动。老年人在这里抚摸老槐树,寻根怀旧,回味乡愁;年轻人逃离喧嚣和压力,与爱人漫步幽径,品茶民宿,惬意斜躺藤椅,共赏落日暖阳,美景美食,烤箱里滋滋作响,冲击着味蕾,吹掉溢出的泡沫,咂一口扎啤,让您找回初恋的感觉。短停留、多种玩法的微度假,正成为新时尚。以此为依托,与户外郊游、亲子互动、休闲沉浸、媒体短视频等相结合,带来了一股线上线下叠加热潮。
然而您知道张家楼村的前世今生吗?据村中古碑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彭城镇遭遇罕见大地震,村中房倒屋塌无数,唯独有张氏家族的门楼没有倒塌,依然矗立废墟中,灾后重建家园时,为祈福迎祥,村民取名为张家楼,这便是村名的来历。老一辈人传说明朝从洪洞大槐树移民过来的,有赵、郝、陈等大姓拖家带口,在这里聚居散支落叶,繁衍生息。先辈们依托当地大青土、二青土等瓷土资源,聚集于此开辟窑洞、拓荒种田、从事捏缸烧缸、挖煤等行业。民国时烧硫磺产业为冀南规模最大的烧硫磺专业村,在抗战时期为太行军区制造军火提供了烧制技术和大量硫磺原料。老村是依靠荒坡石堰而建,土石洞、窑洞居多,村中有一条宽阔的泄洪沟穿村而过,几座老石桥横卧其上。同时也由此造成村边空气、土壤、井水、山林等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建国后一代代村民逐渐搬离老村,在不远高处重建新村。岁月悠悠,这古村落就像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饱经沧桑,苟延残喘,人口外出务工,荒芜、贫困和破败的空心村逐步形成了。几年前,最初由著名文化学者赵立春先生策划创立张家楼艺术公社,树立融合就是创新的理念,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此考察学术交流,搞展览,文化展演,开设各类艺术工作室,用各种前卫艺术、抽象装置、实景演出等方式激活古村落,犹如让空洞老朽的枯树逢春,功不可没。
近年来,张家楼村双委秉承生态优先,乡风文明的发展理念,体现出以“生态乡野·笼盔瓷韵·民宿餐饮”为核心定位,通过以磁州窑缸文化为载体,农文旅融合、新媒体共享等方式。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探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践,拿出了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运营者关注细节打造,下足“绣花”功夫,聚焦小品角落,你看,一群活蹦乱跳的瓷质锦鲤吸附在影壁墙上,留有岁月痕迹的老石槽变身游客的洗手盆,古色古香的大水缸里一片片静逸的睡莲悄然绽放,各色瓷酒瓶、砂锅、梅甁排列组合成妙趣横生的围栏、门脸,处处彰现磁州窑元素的装饰风格。
峰峰人知家乡、懂家乡、爱家乡,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市场迅速升温,激发出文旅新活力。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市民持续的刚性需求,文旅融合的核心,是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发挥着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今成了全国各地旅游达人和艺术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当地积极推进农民变股东、农家院落变客房、农产品变随手礼品、村落变场景,以市场化逻辑促进了乡村资源精准对接游客的消费需求。就像一颗富有生命的“芯片”,激活了乡村这个“主板”,有效嵌入现代艺术元素、盘活“空心村”。充分挖掘古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态等非遗潜力增强景点的竞争力。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以“激活乡土,留住乡愁”,文旅民宿,磁州窑文创,生态采摘农业,为古村落注入更多的活力,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联合作用下,努力打造“张家楼模式”,蹚出一条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新路。我们期冀着让假期“火爆井喷”变为持续“泉涌不断”,让“客流量”变为“客留量”,造福一方百姓!(吉卫东)
编辑:王宇宙
校对:申 丽
编审:柯珺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