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当代中国的文论界相继掀起了注重“内部规律”的形式语言符号研究热、文化研究热、生态研究热。这些社会文化文论思潮,让陆贵山先生大受启发,同时他深切地感到《宏观文艺学论纲》中所论述的“文与史的关系”“文与人的关系”和“文与美的关系”的覆盖面显得狭小,应当进行更加宏观、辩证、综合的理论创新。他着手吸纳了研究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美学、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内部规律层面上的形式语言符号学的成果,并最终在其收官之作《宏观文艺学研究》中提出由七大文论学理系统构成的一个更加宏大的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
这七大文论学理系统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生发出各式各样的生态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可以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历史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人的关系,可以提炼出各式各样的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审美的关系,可以概括出各式各样的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扬弃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主义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心理的关系,可以引申出各式各样的心理主义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自身的内部关系,可以抽象出各式各样的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
在进行文论学理系统的梳理中,陆贵山先生开始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的观念模式和研究文学的思维方式同样应当是系统的、多维度的。把握和驾驭系统的文学的本质、价值、功能和作用,必须采取多向度的研究方法。于是,他提出从四个向度来探寻文学的系统本质,即:从横向和广度上,拓展文学的本质面;从纵向和深度上,开掘文学的本质层;从流向和矢度上,捕捉文学的本质踪;从环向和圆度上,把握文学的本质链。可以相应地概括出:真理是全面;真理是深刻;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关系。
陆贵山先生坚定地认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结构,应当是有主旋律的多声部合奏。无多元的主元或无主元的多元,都是不可取的。
在他的积极参与下,新世纪文学艺术和文艺研究开始进入了多元对话和综合创新的时代。凡是具有合理性的文艺观念都拥有自身的疆域、人口和主权,都拥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同文艺观念之间的差异可以形成一种张力结构和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术思想的发展。
陆贵山先生的学术道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对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关系研究,中经对文学与人文的关系研究、文学与审美的关系研究,走向了对文学的多维度、多向度和更加开放的宏观文艺学研究。
这条布满荆棘的学术道路,何其艰难?何其坎坷!然而,陆贵山先生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国人民大学接受中宣部的委托,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文研班”是在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的倡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举办的,目的在于探索正规的文学教育体制、培养文艺理论人才、创建文艺理论学科,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