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1日,陆贵山先生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
很多次从我工作的北京回老家吉林长春休假。飞机从山海关掠过,我便开始在空中找寻这个叫做辽阳的地方。飞机穿过云端,发出巨大的轰鸣。从高空俯视地面,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像大陆探向海洋的巨大触角。曾经,巨大的触手筋骨相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辽河、渤海地层断陷,陆地开始了壮烈的扭曲、断块、隆升、岩浆喷发,渤海海峡断裂陷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遂分割成为两个半岛。
弹弓一样的渤海湾和黄海湾,如巨人用两个巨大的手臂,坚定地挽起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碧蓝的海水在阳光下翻着晶莹而细碎的浪花,海潮如同听到了冲锋号角的队伍,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头,喧嚣着、鼓噪着、呐喊着、飞舞着,跌跌撞撞、层层叠叠,拼命地冲上海滩,扑向海岸,远远望去,像千万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如千万匹脱缰狂奔的烈马,似无数条怒吼狂叫的蛟龙,撞击在岩石上,绽开万朵洁白晶莹的浪花。
辽阔的北方,肃穆的北国。
千百年、千万年甚至亿万年以来,古老的黑土地以母亲养育儿女的方式,以土地滋生万物的方式,以江河承载舟船的方式,以大海涵养生命的方式,孕育、收纳、包容、埋葬着无数生命,见证着岁月的兴衰成败。
这是陆贵山先生的故乡。北方的粗犷,缔造了他的不拘一格;北国的辽阔,成就了他的纵横捭阖。
三
陆贵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首届毕业生。196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63年转入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老师多年来从事马列文论,兼顾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思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文学理论思辨性强,老师试图总结中西结合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拓展和推进对基础文艺理论的探索,最终走向宏观文艺学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了适应并推动恢复、弘扬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老师在一些重要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阐发文艺真实性的论文。1984年,他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这便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艺术真实论》。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岁,从“文革”中走出,迅速找到治学方向和方法,从此便坚定不移地大踏步前进。
九十年代初期,文艺理论界开展了“文学主体性”的论争。老师一方面觉得应当肯定倡导文学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感到“文学主体性”理论倡导者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理论缺陷。他提出,要强调文学的客体性,理应吸纳主体性的理论资源加以丰富和深化。1989年,他将这些思考纳入新作《审美主客体》,在其中对文学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加以更加系统的论述,这是他的第二部著作。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读到《艺术真实论》《审美主客体》两部作品,欣喜异常,撰文《坚持辩证法 发展文艺学》在《光明日报》刊发,对陆贵山先生予以肯定和鼓励。
如果说《艺术真实论》是突显文学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研究,《审美主客体》是突出文学与审美的关系研究,那么陆贵山先生稍后出版的《人论与文学》则强调文学与人文的关系研究。《人论与文学》这本书是开始从人学视域探讨文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尝试。2000年,陆贵山先生将他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人文、文学与审美的研究进行了辩证综合的创新研究,出版了《宏观文艺学论纲》。他在《宏观文艺学论纲》中,提炼出三个观点:史学观点、人学观点、美学观点;概括出三大精神:历史精神、人文精神、美学精神;总结出三大理念: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
这些作品,尽管还仅仅是陆贵山先生问鼎学术的第一步。但是,它们的应时而生,对于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