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语是如何发展延续的
在古代是没有“普通话”这个词的,但早就有类似的共同语言,只是各个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时期叫“夏言”;西周、东周、秦、汉时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后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话”。
这四种古代“普通话”虽然叫法不同,相互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三国之后,西晋末年五胡攻陷洛阳,聚集在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向南逃,他们中大多数人最终落脚在今江苏、浙江等地,也将洛语带到了江南一带,当操着洛语的中原人与金陵一带的本地人相遇,洛语和吴语便发生了融合。
南北朝时期,尽管洛阳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他毅然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汉语、穿汉服,不但进一步确认了洛阳读音为标准音,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的正音。
隋朝统一中国,编《初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当时唐有“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的说法,而东都就是洛阳。
宋朝统一天下,以今天的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并以开封音为正音,称为“宋音”或“中州音”。
明初的《洪武正韵》,同样标榜“以中原雅音为定”。直到清朝中期以后,官话的标准音才向北京话转移。
民国教育部在1932年制定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了以北平话为标准音的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以河北承德市滦平县语言作为标准普通话,确定了现代标准汉语的普通话体系,并由此大力推广到全国。
就这样,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古代“普通话”,逐渐退出主流历史舞台,完全让位于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其实,我们仔细考究今天的北京方言,仍能窥见“洛阳话”和“北京话”激烈交锋的影子。北京方言中,很多字都分“文读”“白读”两种,如“伯”“柏”,就有“bo”“bai”两种读音,其中“bai”这个发音,和洛阳方言完全一致。
中国的语言底蕴深厚,虽然在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说不同语言的群体,但好在每个朝代都会制定通用语言。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时期,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英雄豪杰,只要学会了洛语,在一起交流并不困难。
现代河南地区的网友,若是“穿越”到了三国,有机会与众英雄名臣面谈,估计也能和他们搭上几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