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会说洛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早年随其叔父至荆州,叔父死后便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并自谦地将自己称为南阳一耕农。
可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的诸葛亮是如何学会说洛语的呢?
论出身,诸葛亮的家庭是琅琊的官吏之家、名门望族。他的先祖诸葛丰曾于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曾于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不仅如此,诸葛亮的母亲章氏也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妇人。据传,章氏不但支持家中长子诸葛瑾远赴京师洛阳深造学习,还不忘启蒙教育,教导时年未及垂髫的诸葛亮识字。
良好的家风、温馨的家庭氛围,加之诸葛瑾学成归来,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很好的启蒙,还得以向兄长请教、切磋交流。所以,诸葛亮后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就顺理成章。而家中世代为官、兄长又从洛阳游学归来,诸葛亮学习并说一口流利洛语是完全不在话下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是以洛语为官方语言。凭借洛语,诸葛亮可以与群儒尽情辩论,成功与东吴联手抗曹。
细想下,诸葛亮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诚为天下笑耳”,智慧闪亮中是不是透着一股浓浓的洛阳话味道?或许论辩中众人还各自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和山东口音。这样说起来,论辩场面好像更添了热烈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