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劳动开启知行合一那扇“窗”
陈梦琪
从2022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式开设单独的劳动课,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会煮饭炒菜、种菜养禽、家电使用与维护……不到两个学期,此举收益颇丰,效果良好。劳动课的开设,相当于打开通透而敞亮的一扇窗,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启由知到行的通道、实现知行合一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深化认知
曾几何时,中小学生对于生活常识和劳动场景的认知都停留在书本上和大人的说教里。看图识物、看图说话是最常见的教育形式,郊游是对春秋四季和农耕文明最粗浅的认知。这样的方式,也就难免“分不清韭菜和小麦”,也只会在书桌旁空洞地背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了。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寒暑变化以及深刻的农时内涵则只能“一团漆黑”了。人们称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有一个笑话,说老师问小学生大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天才的熊娃竟然回答是从米缸里来的,真不知道这孩子脑洞是咋开的。还有一个故事,居然是成年人的低级错误:有网友在日历上看到前一天是“二九”,后一天则是“廿八”,这一“重大发现”,让这名网友忍不住激动地发朋友圈,“谁说光阴一去不复返,今年的日历就证明时光可以倒流”。他不知道,前一个“二九”是一个节气,就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中的“第二个九”,日期其实是“廿七”。由此可见,没有劳动实践的认知有多么匮乏和“可怕”。
劳动培养能力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明显增强,不做家务的孩子父母不在家除了点外卖只有挨饿。同样,不参与农耕稼穑的孩子,也许都分不清喜欢吃的香喷喷的炒花生是结在地里花生苗的根部,常常嗑的葵瓜籽却是长在向日葵的枝上,而南瓜籽恰恰是藏在藤上的南瓜里面。连常识性的东西都是“小白”,更不要说去做了。很多孩子读到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了,淘米做饭还煮成“熟米”或煮成了稀饭,下锅炒菜烧成半生半熟或黑乎乎的“一窠糊”,开洗衣机不知道开舱门,不知道衣服从哪里放进去,更分不清功能键,等等。

对此,劳动人民是最睿智的,他们深深懂得从认知到实践的巨大差距,所以总结出“看事容易做事难”这一最为朴素的道理。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动手能力的孩子,他的知识不等于“白痴”但行动却相当于“白瞎”。所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有感触地倡导:“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劳动创造价值
一是劳动出成果。一堆食材,变成了桌上丰盛的饭菜。一滩荒地,翻耕播种成了翠绿作物,春华秋实,稻黍满仓。二是劳动有美学。一堆杂乱的衣物被褥,整理捯饬之后,变得整整有条。杂草荒芜的田野,夏播冬种之后,就神奇地幻化成了万顷碧波、金黄麦浪,千里稻花香或者油菜花儿黄。三是劳动正三观。劳动对于孩子,三观上最大的收获或者改变,也许就是失败对于意志的历练、付出之后取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对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的珍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苍白无力的摇头晃脑远不如汗流浃背的田间劳作来的深刻。“炊烟袅袅,朝阳落霞”,不入农家,不进灶台,不添几把柴火,就读不出炊烟的“味道”。不妨套用一下诗经《伐檀》里面一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青春是汗水浇灌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没有辛勤的劳动,哪有丰收的果实?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是的,劳动改变面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毛主席“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豪迈诗句,就是劳动改天换地创造的奇迹。对于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用诗意的语言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但朴实而现实的表述,他们长大后是祖国的建设者,是社会的创造者。所以,今天的劳动,是开启他们知行合一的一扇窗,更是铺就他们今后漫长人生里要走的一段路,青葱岁月里要迈过的一串脚步。
(本文源于微信公众号“梦琪走笔”)
劳动最光荣(儿歌)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作者简介:

陈梦琪,男,湖南省邵阳市人,工商管理硕士,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教师、党委办秘书、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文化行政执法等工作。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叶飘作品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