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弥补的爱
文/王素娟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8个月了,每次想起父亲,心就会很沉重。父亲对我很疼爱,我对父亲却没能尽多少孝心,因此,一种对不起他老人家而又无可挽回、无可奈何的痛苦便会猛烈袭来。
听长辈们说,父亲一辈子吃了不少苦,三岁时就被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带出去讨饭给了一户人家。到12岁时,他的养父养母相继去世,父亲便成了孤儿。12岁的父亲想上学可交不起学费,每天只能趴在教室外面的窗口偷学。后来老师看父亲可怜就让他去教室里学习,父亲很争气,成绩一直很优秀。寒冬腊月父亲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行走。没有吃的就去挖野菜捡红薯,有时村里好心人送点。这样艰难的生活过到了22岁,后来认识了我妈。

22岁的父亲由于在村里表现出色被选为队长并入了党。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父亲又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赚钱养活我们兄妹四人,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父亲都没有停止过劳动。看到父亲忙碌的背影,我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想起《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普天下的父母对儿女都是这样的无私忘我,都是这样疼爱无边啊!
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生活了,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又得了癌症。父亲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病重期间,为了不耽误我们工作,有时就自己一个人在医院照顾自己,不让我们去,总说自己可以。我因此也就忙于工作,不能天天去照顾他。有时我给他送饭,我反复强调,吃不完就倒掉,可他总是留着下顿用开水烫一下再吃。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把所有的爱都留给子女。
父亲去世后,每当想起父亲住院的情景,我都是心如刀割。我虽然用种种解释为自己辩白,但我从来没有心安过。尤其是想到父亲把自己的愿望存在心里,想到父亲怕耽误我的工作,宁可委屈自己,一个人在医院与病魔作斗争,我心里更加沉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之所以不安,是因为自己一直觉得愧对父亲。
我们总习惯于在自己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在错过以后才知道珍贵。惰性的力量,让我们失去很多美好的事物,在这其中,亲情占据了巨大的比重。
我们总觉得还有机会,孝敬父母还有时间,我们不知道在父亲生前多回家陪陪他,只能在离去的时候表达无尽的悔恨和遗憾。
父亲的一生没有壮烈的场面,也没有多少得意的时刻。但父亲的去世,却给我留下了最后一笔丰厚的遗产。就是让我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才想到珍贵,偏偏又无法补偿。
作者简介

王素娟:毕业于泗县师范学校
虹城艺术培训五会小记者执行校长
五会小记者特级讲师
五会悦读高级讲师
魔法口才老师
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深受孩子们的尊敬和家长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