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8年策划至今,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冰心奖办公室共同推出的“童年中国书系”已出版了四辑50册,冰心奖获奖作家们以全新创作的儿童散文作品,全景式呈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少年儿童的童年生活与家园情怀,为当下儿童文学界的创作与理论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其中,书系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再见,婆婆纳》入选中宣部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我的邻居是大象》等10册图书输出英文版权。我们特邀数位儿童文学评论家,以“童年中国书系”为入口,探讨中国儿童文学散文创作观以及“中国式童年”的大写方式,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未来寻找丰富的创新途径与开放的求索精神。本文中,评论家崔昕平从冰心的《寄小读者》出发,探讨儿童散文对小读者的深切影响,并指出,与虚构性文体相较,非虚构文体显得质朴有余而华美不足,但论真实质感与正面交流,非虚构作品有着虚构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阅读价值。

以儿童散文直诉“中国式童年”的精神堂奥
文 / 崔昕平
“童年中国书系”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学表达,汇聚成不同时代的童年,或幽默,或细腻,或欢脱,或沉静,或叛逆,或温和,都以真挚的姿态呈现在儿童读者面前。它切实指向儿童文学创作现场,有意识地聚焦于儿童文学的时代发展与未来去向,凸显了由一个书系凝聚儿童文学时代思索与创作理想的文学襟怀。
“童年中国书系”的文化价值与文学意义,是在当代中国以儿童散文这一艺术形式,直诉“中国式童年”的精神堂奥。
谈及儿童散文,必然要提及的是冰心的《寄小读者》。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冰心在《晨报》副刊刊发系列文章《寄小读者》,1927年由北新书局集结出版,这对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本土萌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王泉根评价:“这标志着中国儿童散文的崛起与奇迹般的成熟”(《中国儿童文学概论》)。《寄小读者》成为“现代中国最畅销的儿童散文集”(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史》),也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儿童散文集,标志着中国现代儿童散文的发轫。

《寄小读者》冰心作品
《寄小读者》的价值与成就,正在于作家秉持了一颗发现儿童、尊重儿童之心,以具现代意义的儿童观体察儿童的精神需求,以真诚的姿态与儿童展开精神的交流,传达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因而,它既是兼具重要文化价值的儿童散文,也明确指征了儿童散文直诉于儿童“精神堂奥”(郭沫若语)的文学意义。冰心的这部散文集以成人的知识视野、坦诚质朴的情感、优美清丽的语言与小读者做深入的沟通。这样的儿童散文面世,在人生观等层面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成长陪伴与真善美的熏陶,也以其清新独特的文学表达,受到成人读者的喜爱。
最真诚的写作姿态,最真实的个体感受与外部世界的摹写,最直接的心灵对话,这便是儿童散文的文化价值与文学意义所在。当代中国,与当代儿童亲密交流、描摹中国式童年的鲜活滋味、分享行走于时代中的所思所想,是具有一定非虚构属性的儿童散文的优长之处,也是滋养儿童心灵必不可少的文学养分。
儿童散文的小体量、生活化,使它在走向书业市场时,并没有像更具故事性的儿童小说与童话那样引人注目。与虚构性文体相较,非虚构文体显得质朴有余而华美不足,但论真实质感与正面交流,非虚构作品显然有着虚构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阅读价值。也因此,书业与创作者屡屡共同策划,以书系的形式,推动儿童散文的创作与传播。“童年中国书系”显然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规模最大的儿童散文书系。
“童年中国书系”的意义,首先在于这是一项体现鲜明主体性的、有思路、有宏愿的出版策划行为,是对“当代儿童文学”走向与“中国式童年”书写给予的一次深入的激励与思辨。诚如2020年度曾经举办的“童年中国书系”线上出版座谈会,其研讨主题为“对话与声音:浅议儿童文学创作的边界、蜕变与突破”,议题范畴开阔,切实指向儿童文学创作现场,有意识地聚焦于儿童文学的时代发展与未来趋向,凸显了由一个书系凝聚儿童文学时代思索与创作理想的文学襟怀。

其次,这一出版行为是对冰心儿童散文创作初衷与儿童散文创作意义的再度擦亮。在这套书系中,作家们畅叙深植于个体记忆的、难以忘怀的“童年”与“故乡”,以非虚构的写作姿态,坦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达成了与少年读者富于时代新意的心灵对话与文学交流。书系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学表达,汇聚成不同时代的童年,或幽默,或细腻,或欢脱,或沉静,或叛逆,或温和,都以真挚的姿态呈现在儿童读者面前。“童年中国书系”的不断面世,大大提振了当代儿童散文的创作热度。
同时,数十位作家以儿童散文的形式,为当代少年儿童讲述过去刚刚发生、当下正在发展着的“中国故事”,覆盖了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达成了一幅全景式的、散点聚焦的“中国式童年”的成长描摹。诚如评论家徐德霞的评价:“丛书作家从不同角度书写中国,实现了从个人视角到社会广角,从个人话题到共同话题,从个人到大时代的书写,就像小溪汇入大海,从轻盈到磅礴,有了质的飞跃,成就了一部‘时代中国’的重大选题。”
(来源:文艺报)

稿件编辑:何晶、郑周明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出版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