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词类的活用(三)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一般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例:
1, “殷殷希冀强家国,赤赤初心兴族猷。”(李洪志老师《元宵节寄怀中》颈联)中,“强”,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强大。”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字与“此事”构成了主谓关系,便由形容词“完备、齐全”活用为动词“保全”。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满”字与“衣裳”构成了动宾关系,便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洒满、沾满”。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近”字与“黄昏”构成了动宾关系,便由与“远”相对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5,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老”字与“满地芦花”构成了主谓关系,便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老去”
6,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横”字与“北郭,构成了动补关系,便由与“竖”相对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横卧”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寒”和“老”都是形容词,在此分别带上宾语“橘袖”和“梧桐”,而且主语“人烟”“秋色”都含有使“橘袖”“梧桐”怎么样的性质,因此“寒”和“老”便含有“使……显得寒冷”“使……变老”的意思,构成了使动用法。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暗”,形容词“黑暗、暗淡”意,在此带上了宾语“雪山”,主语“青海长云”有使宾语“雪山”怎么样的意思,构成了使动用法,“暗”讲成“使……暗淡无光”。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翠绿”,第一句客观上含有主语“春风”使宾语“江南岸”怎么样的意思,构成了使动用法,“绿”讲成“使……变绿”。
1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禅院》)“空”,形容词“空灵”,在此,主语“潭影”客观上有使宾语“人心”怎么样的意思,构成了使动用法,讲成“使……变得坦荡空灵”。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意动用法。把不能带宾语的形容词放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且主语主观上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动词,构成了意动用法。例:
1,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形容词“重”“轻”带上了宾语“利”和“别离”,构成了意动用法,译成“以……为重”“以……为轻”。
2,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史·其六》)形容词“贵”“贱”带上了宾语“自”,构成了意动用法,译成“以……为贵”“以……为贱”。
3,佳人(指贤士)美清夜,达曙酣且歌。(陶潜《日暮天无云》)形容词“美”带上了宾语“清夜”,构成了意动用法,译成“认为……美”。4,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形容词“耻”带上了宾语“臣戎”,构成了意动用法,译成“以……为耻辱”。三、形容词用作名词。在语法句子成分中,形容词主要充当谓语及谓语中心语、状语和补语等,但是如果将其置于主语和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的位置上,形成主谓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动宾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等关系和介词与宾语之间的介宾关系,则其词性便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即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例:
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高”“远”二字,分别作“登”和“临”的宾语,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即“高处”“遠处”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黄”“苍”二字,分别作了“牵”和“擎”的宾语,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即“黄狗”“苍鹰”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红”字,作了“落”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红花”。
4,“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意为“贫贱之家”。5,“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屈原《涉江》)“秋”,这里意为衰老。
四、形容词用作副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大”是形容词,用在动词“庇”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活用为动词。